老城区餐饮街的垃圾分类怎么做?商家店主“挠破头”
2019-06-21 10:39:58 上观新闻 孙冲

  • 记者近期走访了人民广场周边餐饮街、闵行区老外街、松江区松东路餐饮文化特色街、奉贤区通阳路等在市中心、郊区都人气十足的餐饮街后发现,沪上餐饮街垃圾处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其中有一种常见于市中心的老城区。

    比如黄浦区宁波路、贵州路、天津路、浙江路、广西路等环人民广场一带,小餐饮店几乎五步一家。但街道的宽度不过5、6米,街面上没有放置垃圾桶的空间,怎么办?垃圾桶被移到商铺后门的背街小巷里,和周边的居民合用空间,久而久之,也生发了不少矛盾。


    充分发挥党建力量

    垃圾分类关键在人,有了可行的操作模式,仍离不开商户的自觉配合。

    在黄浦区环人民广场小餐饮集聚街区,党员在垃圾分类中的力量更是进一步得到发挥。通过建立商居睦邻会,附近云中居委将长期因垃圾桶安置问题导致的商、居矛盾搬到台面上来。每月一次的工作例会,不仅可以处理居民针对商家垃圾处置的投诉,同时也可以解决商家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利商利民的功能设置,吸引越来越多餐饮商家参与。

    如今云中居委辖区内73家餐饮店,有三分之一以上店主是睦邻会的会员,几方力量已经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今年街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一些党员店主主动将店内垃圾桶更换成分类桶。一些客流量较大的“网红”店,甚至将餐桌边垃圾桶也换成干湿分离,引导食客自觉垃圾分类。


    从餐桌开始干湿分离

    在天津路上,一家中餐快餐店用上了这样的垃圾分类设施——一张整洁的桌台上分别有两个圆洞,左洞可倒干垃圾,右洞倒湿垃圾。而两只垃圾桶则嵌入在柜内,表面甚至看不出是垃圾桶。

    店主介绍,这样的设施是参照星巴克等咖啡店内的垃圾桶购买的,方便服务员可以在店内实现垃圾分类倾倒,缩短了翻台的时间和距离,也不影响食客的用餐环境,一举两得。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