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初
伟大的科学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应日本改造社邀请
偕夫人爱尔莎前往日本讲学
曾两次途经上海
他的活动大部分在今黄浦区境内
然而爱因斯坦的上海之行
充斥着虚假离奇的传说
许多真相却长期湮没
笔者查阅了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和大量中外文献
比勘辨正,拂去历史尘埃
以还原爱因斯坦的真实行程
……
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40分,爱因斯坦夫妇搭乘的日本“北野丸”邮轮停靠上海汇山码头。爱因斯坦在甲板上接受了记者采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2年)
12时30分,爱因斯坦夫妇登岸,由《大阪每日新闻》记者村田孜郎安排,在改造社代表稻垣守克和夫人、《中华新报》记者曹谷冰陪同下,前往一品香番菜馆(位于今西藏中路、汉口路转角处,现不存)用餐。村田、曹谷冰乘一辆车为先导,爱因斯坦夫妇和稻垣夫妇乘另一辆车跟随。汽车特地从南京路驶过,让爱因斯坦观看繁华的市容。
在一品香,爱因斯坦仔细端详了这座两层西洋式建筑。然后上楼,六个人围坐在圆桌旁。此时,一支吹吹打打、色彩斑斓的送葬队伍从外面经过,但音乐却很欢快,爱因斯坦觉得滑稽而不近人情。
△一品香,1922年11月13日中午爱因斯坦在这里用午餐
一品香以西餐著称,但他们吃的是中餐,精细的菜肴不断送上餐桌。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桌上放了许多小碗,大家都用筷子不停地往共用的小碗里夹菜。”可能因为吃得太快,他一个下午肠胃不舒服。然而爱因斯坦对美味可口的中国饭菜还是大加赞扬,他说:“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其烹调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往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给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爱因斯坦使用筷子很娴熟,还一再要求爱尔莎也用筷子。
2时40分,一行人从一品香出来。爱因斯坦希望仔细看看人民的生活和上海的传统建筑。南市老城厢历史悠久、建筑陈旧、穷人聚集,正可以展示底层市民的真实面貌。他们驱车至新北门障川路(1958年拓宽后改名“丽水路”)口。
△上海老城厢街貌
由于道路狭窄,行人、摊贩摩肩接踵,还有污秽的人力车穿梭,汽车无法通过,他们下车步行。爱因斯坦见沿民国路(今人民路)不少店铺关着门,十分诧异。曹谷冰解释道:因政府禁彩票,所以这类店铺已关闭。爱因斯坦问:是政府行为还是地方官员自作主张?曹谷冰答道:系政府命令。爱因斯坦颇为赞许。
障川路边店铺、作坊栉比,小商品琳琅满目。由于高度近视,爱尔莎把陶瓷、绢丝、象牙雕刻等工艺品放在眼前细看。她还拿着长柄眼镜观看路人。
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垃圾遍地,臭气弥漫,人声噪杂,不时有乞丐纠缠。前一天来实地察看过的稻垣写道:“那可真是又脏又臭的地方啊!连话也没办法说。我甚至想没必要带博士来,回去算了,但博士却说不要紧。”爱因斯坦对石子路有天然的亲近感,他喜欢在石子路上漫步时探究深邃的宇宙图景。所以他毫不在乎地说:“没有关系,意大利也有铺着这样石头的道路呢。”
在老城厢地区,爱因斯坦时常听到人们大声喧哗,但没有看见他们争吵;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处处可见愉快的面容,甚至那些为生存而顽强劳动的苦力也没有显现出悲惨的神情。
小世界(今福佑路236号)是上海华界最大的游艺场。史学界一致断言,爱因斯坦曾在这里欣赏昆曲,从而衍生出许多想象丰富的故事。有人说,小世界上演的昆曲,爱因斯坦虽然听不懂演员唱些什么,但是对华丽的服装和优美的舞姿很感兴趣。也有人为了弄清爱因斯坦看的是哪出昆曲,搜寻当时各种海报,结果一无所获。事实究竟如何呢?
△小世界,1922年11月13日下午爱因斯坦在这里看话剧
下午3时许,爱因斯坦一行来到小世界。只见每一层楼都有一个小丑扮相的滑稽演员在招徕游客,引起一阵阵哄笑。据《中华新报》记载:他们“欲观昆曲,适未开演,乃观新剧片刻”。(注:“新剧”即早期的话剧)剧场中蓦然出现了几个外国人,观众好奇地看着他们。爱因斯坦忍俊不禁地说:“我们也成了一台戏。”看了一会儿新剧,爱因斯坦表示 “有一种奇异的感触”。
随后,爱因斯坦到二楼国货商场。玩具铺里有人演奏大风琴,爱因斯坦驻足听了三四分钟。小世界是老城厢北部的制高点,爱因斯坦俯瞰了豫园的假山庭院,对中国建筑风格尤为关注。
从小世界出来,爱因斯坦等驱车前往新闸路152号德国人菲斯特(时任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讲师)寓所。在那里,一群德国侨民为庆贺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举行了茶话会。
6时半,爱因斯坦一行来到著名书画家王一亭府邸——梓园(今乔家路113号)。
△梓园,1922年11月13日晚上爱因斯坦在这里赴宴
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应时和夫人章肃负责招待,女儿应蕙德仅11岁就会德、法两国语言。爱因斯坦夫妇下车,蕙德上前献花。爱因斯坦等人参观了梓园各室,王一亭向客人展示了珍藏的金石书画等文物。墙上挂着一幅王一亭自画像,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
众人合影后进入立德堂大厅。爱因斯坦夫妇、稻垣夫妇、菲斯特夫妇、应时夫妇及女儿、王一亭、曹谷冰、村田,还有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张季鸾、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张君谋、基督教青年会的前田等,分两桌围坐。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梓园合影
蕙德用流利的德语朗诵了歌德长诗《一个古老的故事》,再用法语朗诵《拉娇小春燕》,还唱德国歌曲《创立》,博得满堂喝彩。于右任、张君谋先后致辞,对爱因斯坦表达欢迎仰慕之意。爱因斯坦认为这些都是“客套和奉承的言辞”,自己也入乡随俗“应酬了一番”。爱因斯坦说:“今晚来此,非常愉快。一到中国,就看见许多美术精品,使我有深刻的印象。美术固然是个人作品,但由此可以相信将来中国科学一定能发达。”大家多次请爱因斯坦谈相对论,被婉言推辞了。
爱因斯坦夫妇对晚宴的奢侈铺张有些不解。爱因斯坦记述:“没完没了的宴席上,尽是连欧洲人也难以想象的悖德的美味佳肴”,又认为油脂过多,恐不易消化。爱尔莎惊呼:“光是这些粮食就足够我吃一年的!”
9时许散席,爱因斯坦夫妇再三感谢盛情款待。爱因斯坦对蕙德喜爱至极,要她“重击其手而握之”,珍重告别而去。
爱因斯坦第二天(14日)的活动因没有中国人陪伴而鲜为人知,上海一些报纸甚至称他凌晨乘船离沪。其实不然。
秋雨沥沥,时断时续。上午,爱因斯坦夫妇和稻垣夫妇参观了龙华寺和附近村庄。11时50分,他们来到南京路永安公司,这是一家类似日本三越百货的大型商场。爱尔莎喜欢中国的丝绸,兴致勃勃地挑选起来。她携带的德国马克正在急剧贬值,不管哪一种商品,折算成马克都是天价。爱尔莎不免踌躇,权衡再三,她买了三分之二码丝绸,售价2.25元,约折合7000马克,令人震惊。她还买了四五张美术明信片。爱因斯坦似乎对这些东西兴趣不浓。他在商场里边走边说:“我对于人比物更感兴趣。”看见一条儿童肚兜,爱因斯坦开玩笑地对艾尔莎说:“给你买这个。”艾尔莎笑着抚摸了爱因斯坦的脸颊。
△永安公司,1922年11月14日中午爱因斯坦夫妇在这里购物
下午3时,爱因斯坦夫妇仍乘“北野丸”去日本神户,稻垣夫妇陪同前往。稻垣记述了爱因斯坦这一天多时间的感受,“博士从昨天到今天,观察了受外国人压迫的中国人的状况。他郑重地说:再过50年,中国人一定能赶上外国人。”
爱因斯坦结束在日本的讲学后,于12月31日上午11时再次来到上海。
1923年元旦晚6时,上海犹太青年协会和西人求理会在福州路17号(今198号)工部局大楼美国商团训练所楼上大课堂举办相对论讨论会,这是爱因斯坦在中国唯一的一次相对论学术讨论。有学者、教授三四百人参加,其中有四五个中国人。爱因斯坦用德语讲解,英国工程师德琼翻译成英语。
△工部局大楼,1923年1月2日晚上爱因斯坦在这里作相对论演讲
讨论会上先后有人提出了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是否已精确得足以假定真空中光速不变、澳大利亚日全食观测结果、木卫蚀证明相对论等问题。爱因斯坦从光行差、菲索的运动媒介中光速实验以及麦克斯韦-洛伦兹电磁理论方面谈了光速和“以太”问题;关于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迈提出的利用木卫蚀测量光速的方法,爱因斯坦说正在进行计算,将会得出结论。
张君谋提了一个物理学以外的问题:对英国人洛奇的灵学有何看法?爱因斯坦用法语回答:“这不值一提。”
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使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有了进一步认识。他写道:“中国人肮脏、受折磨、愚钝、善良、可靠、温和,而且健康。”
1月2日下午1时,爱因斯坦夫妇乘“榛名丸”邮船离开上海。爱因斯坦一去不复返,但他的足迹深深印在了黄浦这片土地上。
作者简介
景智宇。1982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上海黄浦区档案馆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上海城区史、中国戏曲、自然哲学等。发表《歌舞在戏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和电影时空特性研究》《关于获得性状遗传的哲学思考》《墨写的谎言与血写的事实》《拨开爱因斯坦访问上海的迷雾》《未曾破灭的肥皂泡》等文章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