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门街道地处老城厢地区,辖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居民户数将近3万户。这里的老旧住宅小区,原本几乎没有配套完善的垃圾箱房,实施垃圾分类难度很大。面对空间局促、人口稠密、道路狭窄的特殊困难,老西门街道在龙门邨小区先行试点老城厢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并不断总结经验做法,以点带面,通过党建引领模式,利用“家园理事会”等工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小区一方案”“一点位一方案”,用“三张图”助力老城厢的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看似“笨”办法,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好效果。
来看看这个位于老城厢的社区
是如何管理好这些四处分散的垃圾桶的?
是如何破除一道道“难题”
用“三张图”来助力垃圾分类全覆盖的?
启动垃圾分类全覆盖计划之初,街道对辖区内所有垃圾投放点进行了逐一排摸梳理,所有的垃圾投放点位多达128处,全部在区域地图上进行标注。
△散放桶点位志愿者固守
为了化解“垃圾投放点位分散”、“垃圾箱房设施不足”等突出难题,老西门街道综合考虑每个投放点位垃圾投放的覆盖面、对应的居民户数、居民的投放习惯等,逐个点位排摸,把桶位归并、调整、优化,将原先的128个投放点位并点撤桶至105个,实现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
△套桶前后—倒川弄
△套桶前后—南张家弄
△套桶前后—景德里
△套桶前后—望云路146弄
随后,以移动式分类垃圾箱套桶(俗称的“套桶”),解决了老城厢内“弄堂狭小,没有条件设置大容量垃圾厢房”的难题。
老西门街道不仅在18个居民区所辖的105处垃圾投放点安排了小区志愿者和专职管理员,每个投放点位还有明确的一、二、三级桶长(一级桶长由街道处级领导直接牵头负责1-2个居委,二级桶长由街道科室负责一个居委,三级桶长由居委干部每人包干一个点位)。各级桶长、志愿者、专职管理员全权负责这个点位的垃圾分类综合协调、宣传发动、监督引导、收运衔接等一系列工作;在定时定点投放时段,做好监督、引导、辅助,保障湿垃圾的纯净度和产生量,防止垃圾落地。
△每个投放点位设三级桶长
自今年5月初以来,各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陆续展开,面对专职管理员招募难的问题,老西门街道及时引入第三方组织,招募了一批专管员补充到各个岗位。进而以“桶位长”、专管员、志愿者各司其职的方式,用“固定到人、明确职责、严防死守,现场固守”的方法,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的目标。
△专职管理员培训
△专职管理员上岗
垃圾清运环节也至关重要。老西门街道从试点小区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缓解作业公司清运压力。同时,争取到区绿化市容局的支持,加派车辆及人员力量,明确辖区投放点的作业流程和清运时间。
△日间环卫清运
△夜间环卫清运
同时,针对湿垃圾和干垃圾的点位形成单独的收运体系,环卫作业公司与街道形成沟通协调机制,遇事共商共议。比如,针对辖区内沿路小餐饮、小商铺众多,店铺商铺垃圾投放至居民垃圾箱房很容易造成满溢的情况,采用垃圾分类定时停靠车辆的措施解决;又比如,针对辖区内散放桶点位比较分散、作业车辆清运垃圾效率低的情况,老西门街道专门定制锁具,用一把钥匙可打开不同点位的锁具,解决了清运衔接的难题。
△垃圾分类定时停靠车辆
截至目前,街道辖区内105个投放点全面实施了“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的模式,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度达到了90%以上,每日湿垃圾产生量约109桶左右。老西门街道就是用这三张图,织起了一张垃圾分类全覆盖的网,有效地实现辖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