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行记者招待会
卓别林下榻在陈设豪华的华懋饭店5楼A字套房(今和平饭店北楼519房间)。
上世纪30年代华懋饭店
7时,卓别林在客厅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各国记者蜂拥而至,把客厅挤得水泄不通。卓别林西装整齐,脸带微笑,接受了记者采访。
卓别林在华懋饭店接受记着采访
记者最感兴趣的是卓别林与高黛的关系:“准备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结婚?”高黛恰好不在现场,卓别林巧妙地回答:“这个问题你们最好问她,我实在讲不出什么。”关于对流行的欧美电影的看法,卓别林说:“我仍然反对有声电影,但说起来时间太长,就不说了。”
卓别林在华懋饭店楼梯口留影
当问到:“《摩登时代》在德国禁映,是因为影片讽刺了现实社会制度,还是因为你是犹太人?”卓别林答道:“我不清楚,但总有他们的道理吧。”
有人问:“你那蹒跚的步法,是什么步法?”卓别林回答:“这也许是世界公认的一种国际步法,在中国舞台上也常见。”
又有人问:“听说你的破衣破鞋在美国保险几十万元,是真的吗?”卓别林说:“那是谣传,我的衣服和破鞋子丢在路上也没有人要的。”有人问卓别林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卓别林回答:“很久以前看过中国带有悲剧色彩的无声片,时隔久远,所以不愿对现阶段中国电影发表隔靴抓痒的意见。”
当问到对上海的感受时,卓别林连连说道:“很兴奋!”
众记者围住卓别林,争先恐后索要签名。卓别林挥笔疾书,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卓别林十分向往东方文化。1930年他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亲临中国再次欣赏戏曲艺术。
到上海的当天晚上10时40分,应共舞台经理张善琨邀请,卓别林一行来到共舞台经理室。
上世纪30年代荣记共舞台
卓别林会见了大光明戏院经理曾焕堂,电影导演史东山和演员韩兰根、刘继群、许曼丽等。当他听说韩、刘有东方劳莱、哈代之称时,便热情地拉住两人的手说:“我们是亲密的同行呀!”话音刚落,三位笑星几乎同时扮了一个怪脸,不约而同的和谐配合,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卓别林在共舞台看京剧时询问剧情
随后张善琨和曾焕堂引领卓别林等人走进剧场花楼。舞台上正演出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中最精彩的一场《十四变》。这一场,有文有武,有唱有做,灯光忽明忽暗,布景急速变换。卓别林连连鼓掌,尤其对舞台上连串的筋斗表演赞不绝口。
卓别林说,在国外,除莎士比亚戏剧演出有此换景法,其他尚不多见。他仔细聆听京剧的演唱和伴奏后说:“中西音乐歌唱,虽然各有风格,但我始终相信,把各种情绪表现出来的那种力量却是一样的。”
共舞台在《新闻报》上刊登卓别林观看《火烧红莲寺》的宣传广告
下午梅兰芳曾提到,京剧名角马连良在新光大戏院(位于广西北路、宁波路口)有精彩的节目。卓别林一行便提前离开了共舞台。
11时许,卓别林等来到新光大戏院。马连良正在演出《法门寺》。中国旅行社的翟关亮陪同卓别林看戏,并充当翻译。马连良唱得特别卖力,卓别林沉浸在抑扬顿挫连绵不断的旋律中。
卓别林在后台会见马连良
卓别林了解到中国观众看戏时一般不鼓掌而是大声叫“好”,他也随着场内观众一起叫“好”。他看见舞台上的虚拟动作“扬鞭”和“跨步”,立即领悟出“这是骑马,这是跨门槛”。
卓别林还对刘连荣的花脸化妆十分赞赏。卓别林原计划看15分钟,结果聚精会神看了一个多小时。
卓别林、高黛与马连良合影
戏散后,卓别林和高黛上台与未卸妆的马连良合了好几张影,并且按中国传统礼节作抱拳作揖造型。当马连良卸了妆,卓别林惊讶地叫了起来:“我差不多认不出你了,你是这样年轻,也没有像台上那样的高大。”
次日上午,卓别林一行离开上海去香港。
1954年7月,卓别林在日内瓦会见周恩来总理时,深情地回忆起18年前在上海的情形。他说:“1932年我发现了东方,1936年去过上海,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