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王的工作日记里,
有两种语境:
一段,叫“从前”;
一段,叫“从此”。
分割这种语境的,是“小康电”。
老王全名王海清,是贵州电网盘州供电局的老员工。在他20年的“电龄”中,见证着不少盘州发展的大事、要事。他把这些经历一一写进了日记里。
王海清(右一)与同事讨论小康电建设推进情况。(李开飞 摄)
从前盘州的村寨里只有几个木电杆;从前深山里的村民缺电难致富,离幸福太远;从前……
从此宁静的村寨夜空闪烁起“夜明珠”的光芒;从此孩子们通过电视、网络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从此……
这叠日记虽是历史的“边角料”,却也是盘州脱贫“摘帽”发展的一份实录。
“1998年12月14日,巴达克的夜晚只有煤油灯,白天吃穿愁断肠。村里的苦日子,急需改善!”
那一年,王海清参加工作入职盘县供电局,第一次下村,就是巴达克。
从六盘水市区到巴达克村,至少要经过13条隧道。青山隧道、大坪子隧道、水菁沟隧道、白龙山隧道......每个隧道,都代表着一座山。巴达克,就这样藏在深山中。
“巴达克夜晚没有光,到处都是茅草房,家家户户煤油灯,白天吃穿愁断肠。”村里老人不时这样哼唱。
没有电 ,现代化发展就没有眉目,王海清(左一)争分夺秒,助力深山村寨摘掉“穷”帽子。(詹晓东 摄)
这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全省农村用电的缩影。那时全省还没能实现“乡乡通电”,大多数农村地区群众还在使用柴禾、煤油灯、蜡烛。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没有电,现代化发展就没有眉目。日子,苦了些。
“大年二十九晚上,通电了。一瞬间,巴达克村‘炸’了起来,欢呼声差点儿把我‘掀翻’。”王海清对这一晚记忆犹新。
此后的日日夜夜,王海清们争分夺秒,他们每走出一个村寨,身后便是一片光明:1999年4月,贵州提前一年零8个月实现“乡乡通电”;2003年,贵州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2007年11月,贵州全省“村村通电”达成;2009年12月,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省电网覆盖范围的“户户通电”。
万家灯火,照映着摆脱贫困的信心。
“2017年10月3日,保基乡陆家寨亮了。这里真美。”
曾经的保基乡,山高、坡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深山村寨怎么摘掉“穷”帽子?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转机出现在2017年8月31日。总投资101.078万元,新建设线路2.295公里,配变总容量350千伏安的陆家寨电力扶贫项目正式动工建设。王海清出任项目“总指挥”。
“陆家寨电网一天建不好,我就一天不出村。”王海清许诺。
在村民王高恒看来,王海清很“烦人”,挨家挨户确定线路不说,还要根据村民意愿,一户一策制定方案。一台变压器预选了10多个点,期间进行了三次大转移才将变压器“搞定”。
时间定格在2017年10月3日,王海清高高举起右手:“准备好了吗?送电!”随着他的手势落下,保基乡陆家寨通电,全村电网从无到有:告别微型水轮机,明亮灯光照亮了“小康电”的最后一公里。
电,不只是亮了村庄,更敞亮了百姓的心房。
如今,王高恒家不仅添置了3000瓦的电磁炉,还购买了冰柜,开了一个小卖店。“一年赚个万把块钱没问题,村里考核通过,我家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不仅陆家寨,不仅盘州市,全省32个县(市、区)都摘了贫困帽!致富的歌声,在黔中大地嘹亮起来。
贵州的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8年的4.3%,年均减贫超过100万人。通组硬化路连通千家万户,农村产业革命势如破竹,近200万人搬出深山,时代贫困的宿命被彻底改变。
“2019年4月25日,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盘州市实现脱贫摘帽。大写的骄傲!”
落笔这篇日记前不久。王海清调离盘州市供电局计划建设部主任岗位,赴六枝供电局任分管营销的副局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巧的是,王海清也走上了职业新起点。
新岗位上,王海清参与脱贫攻坚的方式有了变化。“过去搞建设,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现在,搞服务,满足致富路上产业发展新要求。”
脱贫攻坚,摘帽不摘责任。王海清表示“虽说‘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问题解决了,但造成长期贫困的产业短板和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贫困乡村的延伸,仍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今明两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脱贫攻坚还要乘势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令人期待的是,
王海清的“脱贫攻坚日记”
又将翻开新一页。
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辑:杨跃波 罗从军
责编:肖园园
监制:许 波
总监制:林昌媛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盘州时讯》、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QQ:2160543673 邮箱:pxtv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