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让“七月半”不再“烟乱窜”
2019-08-15 11:13:05
  •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将至,按照贵州各地不同的风俗,从农历七月十三开始一直到七月十五,都有人过“中元节”,本地人叫做“七月半”。从农历七月十三开始,“烟呛全城”模式就开始了。人行道、花坛边、小区里都是烟火缭绕,个别地方的烟雾甚至浓到让人是迎风流泪,有鼻炎、咽炎的人更是大喊“恼火”,出门一趟回来,鼻子、嗓子各种难受。

      8月12日,贵州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发出《中元节文明祭祀倡议书》,提倡市民文明祭祀,用鲜花代替香蜡纸烛,用精神传递追思缅怀,可谓顺应民心、顺应时代。

     “香火”之所以难以扑灭,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厚葬”的传统。《论语·为政篇》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人极注重“死”的仪式性,要求将“礼”贯彻到从生至死的全过程。越是繁复的祭祀活动越能体现逝去者身份尊贵,对于大多数传统中国人来说,祭祀的“排场”是鲜花不能营造的。

      不过,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内的“小生态”越来越脆弱。烧纸钱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多环芳烃等,造成局部空气污染物浓度过高。另外,烧纸钱留下的灰烬比重轻、颗粒细,不仅给环卫工人带来麻烦,而且飘浮在空气中,不易沉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范围如此广的烧纸还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弄脏了洁净的城市环境,累坏了环卫工、消防员,呛坏了市民,“烟呛全城”不应该是“七月半”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移风易俗。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色的同时,使民俗改良、优化,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治理命题。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过年时烟花爆竹的燃放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就是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成绩。这几年的清明节,我省各地多家公墓推出“鞭炮换鲜花”活动,市民在扫墓时可以将带去准备燃放的鞭炮换成一盆鲜花,既达到了祭拜逝者、寄托哀思的目的,又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和火灾隐患。事实证明,这种举措饱受市民好评,可见市民也乐见过节“新民俗”。

      漫天浓烟、遍地纸灰并不能让祖先“享福”,文明祭祀、保护生态才能为后人带来“福报”。让传统民俗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这个可以有。

    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辑:杨跃波 罗从军 (实习)徐海燕  余明丽 

    责编:肖园园

    监制:许 波 

    总监制:林昌媛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盘州时讯》、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QQ:2160543673   邮箱:pxtv1@126.com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银杏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