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线建设”时期,盘县特区山脚树矿的架线电机车地面小线路轨道(简称“小线路”)当时小有名气,它和“火铺矿的大食堂、月亮田矿的大澡堂、山脚树矿的挡土墙、六七一厂的大姑娘”一样,“小线路”成为了盘江矿区标志性的工业场景之一。
在孩提时代,我就觉得那时的小线路特别的长,它将南井提升上来的原煤由一号井地面广场运输到北井大煤堆后装火车。此外,两个井口产出的矸石还可通过一条叉道运往北井的矸石山。这在当时可是一条重要的原煤、矸石、物料的运输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小线路”在212省道山脚树公路下方不仅修起了能承载大型汽车通过多年而不损坏的“摩电洞”,还在大铺子村横跨了进坑木厂的公路,这形成了山脚树矿最早的一个“立交桥”。我们当年在凌晨6点去乘坐火车出远门,都要从立交桥下的公路走过才能到火车站,那时路过仰望着大桥,便觉得那个立交桥十分的高大、雄伟。
“小线路”是我们孩提时的乐园:小伙伴们会在它的水沟边挖鱼虫、捉青蛙、粘蜻蜓,还会将铁钉放在轨道上让矿车来压成小玩具,当我们“潜伏”在草丛中看到一列矿车过后,铁轨上就会留下一个象宝剑一样的扁扁的小玩具,大家聚在一起比谁的宝剑长、比谁的宝剑好看。当时,小伙伴们手里不约而同握着几个生锈弄直的铁钉,都期待着下一列矿车的来临。
七十年代中期,我的二舅家就住在小线路旁坡上的竹笆平房里,他那些年患有严重的肾病,那时的安全管理不太严格,每次他从南井主提升绞车房下班回来,都喜欢蹬着最后一节矿车到自家门前下车。有一次,我看见他下班回家后端个夜壶在小仓房里小便,竟然排出来的是红色的尿液。不久后,他便因肾病医治无效去世了。
站在二舅家的门前往下看,小线路旁的电杆是一个个立起的树干,上面都是烧焦了的黑尖,我当时问二舅它们为什么是黑的,二舅笑着说:那是为了防止雨水浇烂,人工做的防腐措施。没过多少年,山脚树矿井下1370运输系统建成,原煤可以从地下转运了。
后来两旁的电杆都换成了水泥杆,路面都铺成了水泥路,在盘江“爬陡坡”之后,还在“小线路”上修通了一条小洗煤厂风力选煤机直通矸石山的运输矸石的皮带,“小线路”仍在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记得我在本矿子弟学校上学时,老师还组织着我们在靠近大煤堆的“小线路”上挖了一回车底,虽然当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效,第二天我的胳膊还发酸,但是在“小线路”上留下的汗水和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如今,山脚树北井老矸石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井下的原煤运输通道又打通到了大选煤厂直接入洗,采区工业广场还矗立起了高大的龙门吊来运输物件,“小线路”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每回我走路下班,都喜欢绕道走在“小线路”上,儿时的记忆会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我脑海中总会有个声音提示我要写下了这段文字,好象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这从小的方面来说,这也算是不忘儿时的初心;从大的方面讲,也算是为纪念“三线建设”提供一个小小的文字参考吧。
(作者:朱世文)
编辑:杨跃波 罗从军 徐海燕(实习) 余明丽(实习)
责编:肖园园
监制:许 波
总监制:林昌媛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盘州时讯》、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QQ:2160543673 邮箱:pxtv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