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我驱车前往老家农村。刚一到家,顽皮的女儿总会最先拧开庭院里的水龙头,看着清亮的山泉水汩汩流淌,溅起朵朵浪花,脸上绽放着欣喜若狂的笑容。当前,虽然自来水已润泽农村家千家万户,但我家里依然收藏着母亲生前一直使用的一根扁担,铁担钩已锈蚀斑驳,但它承载着农村饮水发展变迁,成为我永久的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外面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嚣喧而精彩。而我的家乡,现在的贵州省盘州市鸡场坪镇椅柯是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依然坚守着一份宁静,一份执著。村庄人烟稠密,水源条件差,根本没有引水工程设施,饮水相当困难,村民们要到村庄附近的浅井、龙潭、溪边去挑水,有的村寨要去很远的地方人挑马驮山泉水。
记得在孩提时代,家乡耕田种地都是靠“望天水”,庄稼种得很多很广,家里劳动力又少。母亲每天天还不亮就起床去挑水,村寨附近只有一口井,每天要排很长很长的队伍,我常常提着胶壶、锑锅等用具屁颠屁颠地跟着母亲去提水,耽搁很长的时间才挑回一担水,只舍得用于淘米洗菜。那一根扁担陪伴着母亲度过几十年的时光,压耷了她的肩,压弯了她的腰,直到她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嘱咐我们一定要保管好她心爱的扁担。
每年最痛苦的日子要数枯水季节,水井水源来水量很小,又无调节能力,村民就直接跳到浅井内泉眼里去舀水,一瓢一瓢地舀水,一桶一桶地缓慢传递出来,盛满水的桶里常见蛆虫尽情游弋,因水质混浊而时隐时现,但还是不忍心倒掉。一只只木桶、铁桶、胶桶排列成一条长龙,从黎明排到夜晚,只为舀满两桶水。有时村民们为排队秩序而争执,时有不和谐的举动发生,真是苦不堪言啊!还有的村寨周边没有水源,要到几公里之外去人背马驮山泉水“解渴”,背水队伍在大山的脊梁上勾勒出一幅幅感天动地的画卷。
1990年初,部分村民发出倡议,组织群众自发筹集资金,寻找水源,修建蓄水池,购买胶皮管,几经折腾,将所谓的“自来水”引进村寨,暂时缓解村寨里排队挑水的状况。由于没有专人负责管理,没有收取水费,也没维护经费,勉强维持几年,但好景不长,蓄水池坍塌、胶皮管破裂、四处漏水渗水,供水又趋于瘫痪状态,恢复了排队挑水的困境。
时值2006年春天,村里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不辞辛劳,走村入户调查村里饮水现状,翻山越岭寻找合适的水源,开展规划设计、水质抽样化验……不久后,在附近几个村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宁静的村庄开始沸腾起来了,掀起了饮水工程建设高潮,村民们积极参与扛管道、挖基坑、开山炸石,山间田野人头攒动,管道安装现场电焊氧焊金光闪烁……经过9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印有“中国·水利”字样的蓄水池矗立在村口“制高点”上,一条条镀锌管道连接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装上水龙头和水表,还实现了联村供水管理。在2007年的春节前夕,清亮的山泉水进村入户,在干涸的水龙头汩汩流淌,荡起层层涟漪。期待已久的村民们欢欣鼓舞,在清脆的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张贴了“党恩国策耀山乡,雨露甘泉润心田”的对联,以此表达了他们最朴实的感激之情,彻底告别了昔日人挑马驮的日子。
2017年至2018年期间,盘州市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椅柯山村也迎来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升级版”的机遇。新增水源点,加固蓄水池,延伸输水管道,优化供水方式,配置水处理器和消毒设施,还落实管护措施,真正实现了一拧开水龙头,清泉哗哗流淌的“饮水梦”。村寨里幢幢“小别墅”如雨后春笋,家家户户有了洗衣机,安装太阳能、空气能热水器,修建水冲式厕所,享受着原来连想不敢想的城里人生活。村民们情不自禁唱起山歌,聊微信、拍抖音,在朋友圈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记载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定格水润山村的喜悦。
汩汩流淌的幸福之水浇灌着贵州盘州市山川大地,滋润着山村人民的心田,真正兑现“引来清泉润万民”的承诺。每家每户曾经战功赫赫的扁担都成了“收藏品”,但它记载着已逝的岁月,见证着村民挑水的日子,昭示着后人要时刻牢记“饮水思源”。
(通讯员 吕文春 报道)
编辑:杨跃波 罗从军 瞿娥(实习)
责编:肖园园
监制:许 波
总监制:林昌媛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盘州时讯》、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QQ:2160543673 邮箱:pxtv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