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跨越大发展 ——盘州市公路建设纪实
2022-01-05 14:38:29
  •    盘州路网。 肖本归 摄

          (叶利军)盘州,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素有“滇黔锁钥”“川黔要塞”之美誉,是“由黔入滇”的第一关隘口,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盘州,地处乌蒙山深处,群山逶迤连绵,壁立千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交通一度成为制约盘州发展的“瓶颈”,牵制着盘州发展的步伐。

    大山深处圆梦路--盘州市保田镇马鞍山村通村公路。洪真碧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盘州历届党委政府发起交通建设“攻坚战”和“大会战”,不断改变交通滞后状况,打通发展“大动脉”,畅通发展“肠梗阻”,实现大发展,促进大开放,建成东南亚面向贵州及内陆省份开放的“双向桥头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盘州连续10年位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连续8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20年排名62位。  

    强建设,建成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我们地方多山坡、云雾照到门槛脚,上坡爬着走,下谷顺着趖,对山喊得应,要走一天多。”这是盘州民间曾经流传的一首歌谣。而今,盘州人正享受着“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便利,踏上了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幸福之路。 肖本归 摄

      翻开盘州公路建设的历史足迹,这些瞬间值得铭记:

      1936年,黔滇公路建成通车,过境路段102公里,成为盘县境内第一条公路。
      1974年,盘西铁路(沾益至柏果)全线建成通车,改变了盘县人的运输方式和出行方式。
      2000年,西部大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制定并落实全县公路建设发展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2004年,实施西红线、水盘东线、刘洒线、保普线、大火线等三级油路及大响线二级油路改造,同时全县第一条高速公路镇胜高速开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基本实现外联内通。

    两河高速互通。 肖本归 摄

      200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100分钟经济圈”的交通目标,即以红果为中心,通往周边各节点城市行车时间不超过100分钟,全县掀起“决战交通”的高潮,开工建设英柏线羊柏段、红果至威舍公路响水段、刘洒线刘官至鸡场坪段、保田至新民段等重大项目。

      至2008年,实现37个乡镇驻地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大小交通相链接、内外循环相沟通的交通格局。
      2009年12月23日,镇胜高速公路全线建成,盘州境内设有平关、红果北等6个出口,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水盘高速建成通车,境内设普田、保田等9个出口,极大地缩短了盘州到黔西南州市区和六盘水市区的车程。
      2016年12月,沪昆高铁正式全线贯通,盘州境内设有盘州站、普安站两个高铁站,盘州迎来高铁时代。
      2016年12月,全省第一条绿色环保低碳示范路盘兴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全市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的主骨架路网,对外出入口通道增加至17个。
      2018年,全市实现“红果主城区域30分钟、市域60分钟、周边节点城市90分钟经济圈”目标。
      2019年,全市建成农村公路5482公里、“组组通”硬化路2864公里,盘州市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截至2020年,全市通车里程达6800公里,建成由高铁、高速、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构成的“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的“五横四纵”主骨架路网,实现主城区30分钟、境内60分钟、周边节点城市90分钟的通达目标,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体发达的交通让盘县迎来大发展。叶利军 摄

      通过公路的建设,盘州“黔滇古驿道”发展成为“时代大通道”,沪昆高速、毕水兴高速、沪昆高铁等在盘州交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已融入全国高铁圈及航运圈,形成辐射东盟和连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盘州成为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如今的盘州,一条条公路、铁路翻山越岭,犹如玉带挥舞,将一座座城镇、一个个村寨连接起来,一家家企业拔地而起、一个个园区依山而立,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山川画卷。   

    打通道,建设发展路致富路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要改善,交通来开路。
      “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2001年,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带领村民挖路基、搬石块、掌钢钎、抡大锤,3个月修通了一条4.5米宽3公里长的公路,圆了几代人的公路梦。
      有路,就有希望。
      这条路,成为岩博村摆脱贫困、通往小康的起点,岩博人办砖厂、建养殖场、建酒厂,把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全国的富裕村、小康村,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5万元,村集体资产9200万元。

    运输车辆开进刺梨产业基地。许斌 摄

      在这条路上,人们历经泥巴路、水泥路、沥青路,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从这条路上,装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人民小酒、盘县火腿,装着绿壳鸡蛋的农特产品的车辆,驶向高速公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让盘州声名远播。
      “14年前,我第一次作为全国党代表到北京参会,第一天从岩博村花了近5小时才赶到县城,第二天在弯弯绕绕的省道上颠簸了6、7个小时才到六盘水,第三天,又差不多在车上度过了1天,才到贵阳和代表团汇合。现在,从岩博村出发,不到1小时就到盘州高铁站,坐高铁1小时10分就到贵阳了,我也可以走高速,1个多小时到六盘水,直接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可以说,党中央对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让我和岩博的乡亲感觉到,再远的路都不再遥远。”说起公路建设,余留芬记忆犹新。
      “地下埋的全部是宝藏啊,我们要先修路,只有路通了,地下的‘乌金’才能变成黄金白银。”贵州邦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邦平在筹建煤矿时,率先提出修路,自己投资2亿余元,修建运煤公路、通村油路,通过一条条路,把一车车“乌金”销往全国各地。2018年12月,旗下的贵州久泰邦达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贵州省第二家、六盘水市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推进了盘州煤炭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全国煤电大县的基础。

    出山通道。洪真碧 摄

      随着一条条运煤公路、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的建设,过去的泥巴路、碎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一条条新建道路,逐渐缩短了城区到乡镇的距离,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10年来,盘州大力加强通村通组公路建设,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实施通村通组公路硬化,共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3099.6公里、通组公路1412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的交通网络格局。

    沪昆高铁盘县段。 胡国书 摄

      公路建好了,运输设施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逐步建成,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全市出租车731辆,公交线路33条、公交车278辆,客运班线97条、客运车辆501辆,投入“村村通”客运车辆135辆,覆盖323个行政村,有效提升农村客运服务“软实力”,交通服务民生、惠及群众、服务经济的先导性地位愈加凸显,广大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更强。

    筑基石,铺就民心路民生路

      2017年12月,柏果镇法土村8组的通组公路全线修通,这条在悬崖绝壁上凿出的“天路”完工,标志着盘州实现了30户自然村寨组组通的目标。
      柏果镇法土村8组地处边远,山高坡陡,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村民运输物资和出行都是靠人背马驮,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路修通。路修通后,村民大力发展产业,走上产业发展的致富道路。

    普田乡雁子村软籽石榴产业路。马云 摄

      要脱贫,路先行。盘州市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建成农村公路5482公里、“组组通”硬化路2864公里,实现100%村民组通硬化路,努力铺就民心路、民生路、民富路,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彻底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形成以公路联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景区景点打造的城乡发展格局。2019年,盘州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没想到我们红米产品这么受欢迎,订单多,我们还找了几个人帮忙。”新民镇红米收割季节,“盘州新民万亩梯田红米”通过天猫、京东、“凉都严选”等展开销售,村民在家就可销售红米,这是以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道路修通后,新民镇乡政府依托万亩梯田的独特优势,鼓励农户种植红米,引进红米剥壳机、真空包装机对新民万亩梯田红米进行精心打造,并实行网上销售。
      便捷的交通,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2019年5月,盘州市摄影人许斌拍摄的《突破天路》荣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新闻摄影比赛文化及经济类组照银奖,这是该项比赛举办28年来,贵州摄影师第二次在这一赛事中获奖,也是盘州市第一个获奖者。
      《突破天路》是盘州市普古乡嘎木村修建公路的一组纪实照片,嘎木村喀斯特地貌突出、地形破碎,进出唯一通道从悬崖绝壁上通过,路面距悬崖下的水面340多米,被称为“天路”。2010年,当地群众在政府支持下开始修简易公路。2017年12月,“天路”扩修加固工程施工,安装护栏、扩宽路基、硬化路面,浇筑落石,一条柏油路延伸到村寨,村民告别了过天路担心受怕的日子,依托这条天路,村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收入节节增高。

    坡上草原景区观光旅游通道。洪真碧 摄

      因为道路的修通,以前大山阻隔的山村,把劣势转变为优势,掀起了发展的热潮。

      通过道路建设,普古乡舍烹村打通了和外界的联系,依托完好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打造了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三变”改革发源地,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英武镇围绕高速、高铁站布局,通过连片产业开发、景点打造、欧式风情小镇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小镇、交通要镇和商贸小镇。
      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依托高速、高铁快捷、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连接云贵及沪昆高铁沿线经济带,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产业,成为一个迈向千亿级的工业园区,境内多家企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盘州产品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妥乐村依托便捷的交通、独特的银杏资源,建成妥乐国际会议中心,连续四年举办了妥乐论坛,成为贵州省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盘州与世界相约,共享开放成果。   

    重特色,“交通+”助力高质量发展

      交通兴则百业兴 。在建设中,盘州创新“交通+”理念,着力推进特色公路建设,特色公路建设为农业、工业园区、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盘州收费站

      “交通+旅游”促路景融合。按照“一路一景、路景相融、处处是景”的思路,制定《盘州旅游公路规划》,打造1000公里旅游观光公路,建成雨格至普古、丹霞山、哒啦仙谷等旅游产业路,重要景区景点基本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进一步夯实农村客运发展基础,实现建制村100%通客运,逐步形成了“城市公交+站场枢纽+农村客运+云平台”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实现中心城区、农村客运、高速高铁与城市公交系统有机衔接,为群众和游客换乘、转乘提供便捷服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风生水起,旅游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位居贵州省第一,2019年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梦之路 洪真碧 摄

          “交通+农业”促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路建设,形成了“产业跟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活,产业带动农民富”的良好态势,打通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有效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娘娘山、沙淤等30个农业产业园区蒸蒸日上;126万亩特色产业刺梨、软籽石榴、核桃等因路而兴;人民小酒、盘县火腿、刺梨产品、民族服饰等走出大山,乡村旅游景点、产业园区与“主动脉”实现了快速联通,农村经济踏上发展“快车道”。

      “交通+节能”促生态建设。秉持“绿色发展、节能优先”的原则,率先建成贵州省第一个换电站,建成充电桩263个;公交线路增至33条、公交车增至278辆、出租车增至731辆,率先于2018年在全省实现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100%,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达90%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交通+物流”促电商发展。按照建设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区域节点城市的定位,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投资110万元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通村村”手机应用云平台,整合资源建成农村客运物流服务站323个、物流公司123家,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面形成,物流方便快捷,解决了“人出行、货出山”的问题,农村群众网购、网销已成当下潮流。
      “交通+扶贫”促群众脱贫增收。注重在建、管、养、运各个环节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助增收,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共吸纳贫困户1.5万余人参与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采用“公路养护+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投入公路养护保洁资金1108万元,促进2000余户贫困群众家庭年均增收5000元。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破除贫困地区发展制约瓶颈。许斌 摄

           盘州,从乡村通组公路、产业路到景区路,从公路到铁路,从城市到农村,一道道“彩虹”横空绵延,一个个主干公路衔接有序,构成一幅全新的交通新画卷。

    大交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盘州大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正大踏步地走在新的征程上。



    编辑:杨跃波  肖蕊  

    责编:易俊 

    监制:许波

    总监制:侯武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盘州时讯》、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QQ:2160543673   邮箱:pxtv1@126.com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银杏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