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山里人的文化自信
2023-03-03 10:28:48

  •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其中,贵州的“盘州春韵”品牌文化活动入选。

    20年来,“盘州春韵”以政府提供措施保障、资金支持、技艺培训等,通过舞龙、民族歌舞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也成为盘州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忙完手上的农活,盘州市双凤镇小河村的广场上,又响起了锣鼓声。手持龙珠的村民正不停旋转着龙珠,舞龙身的村民则眼观四方紧跟前者,让整条龙不断展示出左耸右伏、时缓时急、蜿蜒翻腾等姿势。

    小河村舞龙民俗已有600多年历史,因为缺乏展示平台,加上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多,村民们对舞龙民俗的热情越来越淡。为了传承和保护这项技艺,2019年,小河村所在的“双凤镇舞龙”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盘州春韵”系列文化活动给“双凤镇舞龙”提供了平台。

    “盘州春韵”文化活动由盘州市文化馆主办,内容包含舞龙、秧歌、民俗表演、现代流行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活动以游行踩街的形式,沿盘州主要街道一路欢舞。“我们一直致力于把盘州舞龙打造成‘盘州春韵’全民共建共享的王牌节目,还要对优胜者颁发证书。”盘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垚说。

    有舞台,还能被肯定,村民们的舞龙积极性得到提高。20出头的小河村舞龙队员张学林说,“非常享受台下很多人给龙队鼓掌的感觉,掌声越热烈,自己扛着龙头舞得越起劲。”

    为了精进大家的舞龙技艺,政府职能部门每年要请专业老师给村民们集训一个多月。小河村原村主任张道金是舞龙教练,给村民们排练舞龙动作时,除了沿用“八字舞龙”等传统动作外,他还创新一些龙宫元素的角色,角色间的追逐嬉戏看得大家乐呵呵。张道金说,“我们的龙队不仅在村里舞,在盘州春韵活动上舞,还去贵阳、遵义等地参加比赛,一二三等奖都获得过。今年还首次开始尝试商演,赚了一万多元。”

    在小河村的工作成果墙上,舞龙文化活动获得的奖牌贴了一面墙。“还有一些奖状这里贴不下了,放在办公室那边。”小河村村支书王禹峰一脸自豪的说。

    除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舞龙文化带给小河村的还有和美清新的民风。55岁的村民余支查有二十多年的舞龙经验,刚舞完一套动作的她气喘吁吁的说,“舞龙增进了邻里情,如果不是在一起舞龙,可能和有的人家一年也说不上几句话。一场舞龙活动下来,讲完了好几年的话。”

    舞龙需要大家一条心,村里的产业发展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小河村村支书王禹峰说,“之前我们村要修产业路,需要占用村民的土地和群众投工投劳,这种牵涉到各家各户利益的事情是基层最难开展的工作。但我们修这条产业路,只用了一个星期,群众工作就做通了。” 

    指尖裁剪致富路

    “盘州春韵”文化活动,改变了乡风,也富了群众。

    伴着嗒嗒嗒的缝纫机扎线声,盘州市淤泥乡一家生产少数民族服饰等旅游产品的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3月初要交付到云南的订单。公司负责人柳胜说,“去年八、九月份的订单都还在排起,实在忙不过来。” 

    2006年柳胜中专毕业,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一心想去体验一把大城市的生活,他在广州做过流水线工人,也在饭店里打过工,每月下来,除去开销,剩不了几个钱。柳胜说,“我母亲是做衣服的巧手,小时候家里大人忙不过来就会叫我打打下手。逐渐就掌握了如何配线以及多种绣法。毕业后,母亲也希望我能回家接手她的刺绣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回来了。” 

    刚开始,柳胜家的服装主要在淤泥乡街面上的一间小门面销售, “酒香还是怕巷子深,宣传很重要。”能有现在源源不断的订单,柳胜说,源于一次“盘州春韵”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上,参加表演的村民穿了柳胜家制作的彝族服饰,得到观众和政府部门的好评,柳胜家的服装技艺就此被发掘。“现在盘州春韵活动的很多演出服,都是我们提供,这既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也是一个大订单。”

    在“盘州春韵”活动的助推下,柳胜在全国多地参加比赛,先后获得“省级工艺大师”、“凉都能人”、“省级能工巧匠大师”等荣誉。同时他还被聘请到淤泥乡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淤泥民族中学,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随着盘州的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柳胜这家公司的产品也被推上了国际舞台。“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我们应邀设计制作的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精美刺绣,被盘州市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了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这为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开了一扇窗”。柳胜说,目前,公司生产的各种民族服装、织锦、刺绣、剪纸等,远销到云南、四川、东南亚、美国等地,年销售收入近200万元。

    淤泥乡彝族文化源广流长,很多妇女都掌握熟练的织布、刺绣等针线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广传承彝族服饰技艺,艺胜公司从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带动村民就业。截止目前,农户种植麻面积200多亩,带动农户近180户,解决乡亲就业20多人,培训挑花人才1000多名。

    罗奇引今年59岁,家住羊场乡张家寨村,是柳胜的公司里的绣娘兼裁缝。“没来这里上班时,在家靠做衣服卖,贴补家用,有时候一个赶场天卖不出一件衣服,辛苦不说,收入还不稳定。这个厂一开业,我就来这里做衣服,包吃包住,一个月有3000多块钱的工资。”

    除了在工厂上班,柳胜的公司还通过提供原材料和式样给乡亲,让他们在家里代加工。淤泥乡麻郎垤村村民甘世梅是当地非遗传承人,因为身体不好,她选择在家做代工,“一天耍起耍起做,不累人,一年平均下来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从淤泥乡街面上的一间小门面,发展到一家颇具规模的民族文化企业,淤泥服饰走出了贫瘠的大山,走向了世界。柳胜的这家公司也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星级巾帼示范基地、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等。

    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是“盘州春韵”活动的核心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盘州春韵”通过政府搭桥,群众唱戏的方式,让群众富了精神,也鼓了腰包。

    “2003年,举办第一场活动,当时只是一个单纯的元宵晚会,由我们的一个业余歌舞团来自编自演。举办活动的资金都是在各家单位或者个人那里东拼西凑”。盘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垚坦言,“盘州春韵”文化品牌活动从2003年走到现在,很不容易。

    在2003年之前,盘州已有10年没有开展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盘州春韵”的首秀引起社会的广泛好评。从那时起,“盘州春韵”活动每年春节如约而至,内容从最初单一的元宵晚会向现在的多元化形式转变,百姓激情大舞台、新春音乐会、舞龙表演、欢乐基层服务等50多项活动项目,时间也从春节延伸到全年。

    “盘州春韵”能20年不衰,盘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垚说,思变是秘籍。“以前都是送文化到社区到乡村,但随着网络的发达和群众物质生活提高,送文化不吃香了。我们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喜欢自娱自乐唱唱跳跳,盘州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爱唱爱跳更典型,在基层,他们又很缺乏展示的舞台。我们就顺水推舟,来给大伙搭台。”

    顺水推舟说着轻松,操作起来却不容易。“盘州春韵”活动的核心是全民共建共享,要在全市27个乡镇,11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推广,参与群体涉及学校、企业、农村、社区、社会弱势群众等。如何解决基层专业人才少,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盘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垚说,“我们形成联动效应,充分发掘利用艺术专业毕业生、学校艺术专业教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文化能人,以城镇带动农村,帮助群众完成‘盘州春韵’文艺作品的辅导工作,不仅要满足群众想表演,能表演,还要演得好,要把文化种在心坎里,以此激发群众的共建共享热情”。

    随着活动越办越好,“盘州春韵”文化活动从原来的自筹资金到现在由财政预算全额拨款。通过“千人培训计划”、“乡土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的实施,近年来培训5000余人次,开展活动上千场,服务人群上百万人次。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捕获文化信息、创造文化产品,也找到进入文化市场的切入点。

    盘州市文化馆馆长 李垚

    如今,“盘州春韵”文化活动已成为盘州的文化名片。李垚说,“未来,盘州将继续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喜欢上我们的文化,用文化振兴来促产业兴旺,让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文化带来的自信”。

    来源:动静贵州



    编辑:杨跃波  肖蕊  

    责编:朱雯  刘庚

    监制:邹勋 许波

    总监制:侯武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文明盘州》、《盘州时讯》、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邮箱:2032875561@qq.com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银杏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