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地文化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还处于碎片化状况,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山地是全球和人类重要的地表形态、生态系统、生活空间。山地是黔西南最美的风景,也是黔西南最美的乡愁。可以说,山地文化当属一种人类资源,既是自然资源,也是人文资源。这是由山地这一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所决定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一样,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围绕山地的“四体”特征,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和定义山地文化:山地文化是生活在山地这一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山体特点、水体特质、物体特色、气体特征的文化体系,是代代传承沿袭下来对山地资源利用、认知体验融入、生活习俗风情、经验总结提炼等的文化积淀,是世居山地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以黔西南为例,山地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涵:
——奇特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就是从人文视角看自然山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他虽然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但还是怎么也数不清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后来,文学家想出一个办法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地上有多少个人,天上就有多少颗星。山地黔西南,究竟有多少座山,这也难以精准统计,从文学的思维来考量,似乎也可以这么形容,地上一座山,就有一个人。上世纪末贵州诗人陈绍陟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夕阳在三千万座大山上/撞得头破血流……/一年又一年地,殷红而沉重的高原啊/他们的泪水像冰凉的山泉浸痛你/他们的背脊像倾斜的山石倒向你……”“三千万座大山”就是当时贵州三千多万各族人民的诗意写照。山水入诗,便让山水有了人文的生命和魂魄。早在唐代,贵州的山水就自信自豪地登上唐诗的殿堂,与辉煌的唐诗一道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在黔中鸣。”(唐·孟郊《赠黔府王中丞楚》)直接了当,直白天下,直抒胸意。山水诗、山水画,诗画山水就是山水文化的显著特质。山水文化中的山和水,犹如万物之阴阳二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和而生万物,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文化观。要讲黔西南的山,怎么迈怎么绕都离不开万峰林。《大公报》这样报道万峰林:“万峰林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特殊地形,必须产生特殊的文化。植根于这块山地的文化,在传承以及和其他相关文明的融合进程中,导致这个区域的人民对于山地运动、山地旅游项目的天然感知,这是来自灵魂的感知。”马岭河峡谷,“一有黄果树之壮,二有三峡之险,三有黄龙之奇,四有九寨之美,五有桂林之秀。”这是当代地理专家对黔西南的真情盛赞。“壮、险、奇、美、秀”就是黔西南山水文化的真实写照。知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这样赞誉:“黔西南,一个春比江南、夏如云南、秋像华南、冬似海南的宝地。”山,铸就气魄;水,流动灵魂。“山水长卷·水墨金州”,贵山贵水,天下贵客。万重山、千条水、山水画,凸显着黔西南山地文化体系中显著的山水文化特征。
马岭河峡谷 魏浩然 摄
——独特的生态文化。自然生态的人文表达就是生态文化。山地黔西南生态文化的独特内涵可用三个字阐述:
“青”字,从色彩学的角度看黔西南,就是山青水秀生态绿。全州森林覆盖率61.17%,森林总面积1542万亩,草地面积66.63万亩,是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国家森林公园仙鹤坪、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贞丰三岔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州府所在地兴义市是“中国绿色生态城市”。良好生态蕴育着美丽的绿水青山,舒展着一幅绿色生态的自然画卷。
贞丰三岔河 吴安胜 摄
“优”字,主要指空气质量优。国务院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限值为35微克/立方米。黔西南PM2.5浓度常年处于10微克/立方米左右,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空气是气候的家园,负氧离子是“空气维生素”。按照国际惯例,空气清新的标准是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米1500个,如果达到2万个以上,则具有医疗保障功效。一直以来,黔西南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可以说,黔西南空气绝对优质、气候无比清爽。不少中外嘉宾来到黔西南都强烈反映,一觉睡到自然醒!
安龙县招堤国家湿地公园十里荷塘 黄复兴 摄
“早”字,具体指气候来得早。在黔西南,能最先表达春天来临的是茶叶和油菜花。普安县的茶叶,元旦就能采摘,比常规的清明茶要早一个季节,可谓“全国第一早、贵州第一采、黔茶第一春”。兴义万峰林油菜花,在1月中下旬或农历春节前开放,比原来被普遍认同开得最早的云南罗平油菜花还要早开半个月。每年元旦刚过、春节来临之际,兴义万峰林中的万亩油菜花,是黔西南赠送给八方宾客最提早、最壮美、最绚烂的春天礼物。
万峰林油菜花 邢贵龙 摄
——悠久的历史文化。黔西南历史深厚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久是黔西南历史文化的“三字经”。“远”,即史前文化。历史以文化为鉴,文化以文字为本,史前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文字产生前的人类文化。史前文化没有文字记载,只以出土文物为证。1957年5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在兴义顶效绿荫村发现了“贵州龙”化石,后来研究证实“贵州龙”是生活距今2.4亿年前的水陆两栖爬行类动物。这不仅是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同时也将黔西南史前沉睡的文化记忆一下激活到2.4亿年前。知名文化学者倪雅男先生赋词《水调歌头·吟贵州龙化石》,上阕为“闻道黔龙事,远在人之初。茂林尽处芳草,沧海有神龙。时或横波掀浪,时或凌空飞舞,自在且欢愉。劫数天翻复,刹那影无踪。”下阕是“旷野地,觅奇石,拭泥污。邀人认取,似与坟典记犹殊。静者犹如处子,动者纷其相戏,感慨亦欷歔。历历沧桑变,胜读史家书。”黔西南历史文化之“古”,充分蕴藏在普安古茶树之“古”中。上世纪80年代初,在普安晴隆两县交界处的云头山发现的世界上迄今唯一茶籽化石——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古茶籽化石,距今至少160多万年。据专家考证,该茶叶品类“世界唯一、普安独有”。之后便是云贵高原原始文化代表兴义猫猫洞文化。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兴义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群居生活,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创造了最早的“兴义文化”。紧接着应该是安龙铜鼓山菩萨洞文化,其文化性质与兴义猫猫洞文化颇为相似,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再接着就是安龙观音洞文化,据考证属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迄今已有八九千年。史前文化之后,我们又持续培育产生了牂牁文化、夜郎文化、加油文化、笔山文化等独具地域标识的文化时代。
贵州龙化石 张霆 摄
——丰富的民族文化。黔西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也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世居山地的全州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繁衍生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元、独特、包容是其凸显的文化特质。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43.58%,其中布依族、苗族人口占比分别为28%、7%。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多元展陈、融合发展,以文化艺术方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天籁之音”和“声音活化石”,在山水间演奏,仿如春秋战国时期穿越而来的“高山流水”;苗族板凳舞、芦笙舞,把苗家儿女生活演绎得古朴直率而爽朗豪迈;彝族“阿妹戚托”无愧于“东方踢踏舞”的美誉,跳出了西方现代舞蹈风格。还有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苗族“二月二”和“八月八”、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多姿多彩,戏曲歌舞、特色工艺、风味美食、民居服饰、民间绝技等民族风情美轮美奂。(文/王定芳)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映娟 肖蕊
责编:许丹 刘庚
监制:邹勋
总监制:侯武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盘州人民广播电台、盘州电视台、《盘州发布》、《文明盘州》、抖音-盘州全媒、微博-盘州全媒
投稿联系电话:3634621 投稿邮箱:2032875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