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红河村:坚守“两条底线”,历经“三次迁徙”,走上和谐发展致富路
2019-10-18 00:00:00 梁晓琳 何登成 陆 慧 杨昌林
罗甸县红水河镇红河村就坐落在清澈碧绿的红水河畔,如今的红河村依水而居、与水为伴、和谐发展,谁知,幸福之路也是红河村人民和村党支部一起披荆斩棘趟出来的坦途。
  • 滔滔红水河,日夜奔流不息,无论潮起潮涌,亘古不变的是这条“母亲河”对沿岸人民无私的滋养。罗甸县红水河镇红河村就坐落在清澈碧绿的红水河畔,如今的红河村依水而居、与水为伴、和谐发展,谁知,幸福之路也是红河村人民和村党支部一起披荆斩棘趟出来的坦途。


    2007年,红水河截流成湖,黔桂两省交界的龙滩水电站建成,罗甸县75.91平方公里的土地沉没水下,传统农业村红河村土地被河水淹没,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向地势更高的地方搬,在山坡重建家园。通过这次迁徙,传统农业产业让步国家重点水利工程。

    s_4f3b015c04b34c0eb14da068f15b17f3.png

    红河村新貌

    s_fbc44fa86f9b4ffa8b8996fcc355a07d.png

    游客在红水河喜获大鱼

    一开始大家都被水撵着往山上跑,后来又觉得跑也跑不脱,还是绕着水边边转,不去回过头来到水面上找食吃。大家想到,可以利用红水河宽广的水域发展水产养殖,于是一口口网箱种进红水河大大小小的血脉支流里,到2015年,全县网箱达1.89万口,水产品总产量为2万吨,产值达2.4亿元,3000多山里的农民返回水面,变成了渔夫。


    但是,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因为急于求成,饲料、鱼粪等污染源让红水河不堪重负。2016年起,罗甸县委政府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决心拆除网箱,还青山绿水于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至2017年底,全县拆除网箱2795.15亩,再这样的背景下,红河村的“渔夫”们上岸回家,完成了“第二次迁徙”。


    2018年初,或许是红河村最艰难的时候,网箱养鱼产业不能再发展,村民创业积极性不高,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待业观望,如何为村民另谋出路?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的同志们都明白,这个村子还需要再“迁”一次,这次要“迁思想改理念”,实现和谐发展。

    s_d6d3bb6395d34583bc1f565e8cdd01e2.png

    红河村第一书记覃家传和养殖户王建立在基地查看种兔情况

    2018年,罗甸县深入推进引产业到乡镇、引企业到村、引技术到户、到增收到人的“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新模式。村党支部从中看到了机会,经过积极协调下,村党支部组织以党员王建立为首的40多人考察团到河南考察肉兔养殖产业。


    在深入了解后,党支部决定发展肉兔养殖产业,以党员王建立、韦盆等五名村民成立罗甸亿鑫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很快,1260只母兔、30只种兔在红河村“安家落户”。


    “预计到明年,这批种兔将会繁殖35000只小兔,覆盖全村90%贫困户,带来收益近百万。”2019年,在养殖基地成立产业党支部获得党组织批准,党员示范将继续引领红河村产业抢占“新高地”。


    “在外务工终究不是一辈子的事,家在红河,根就在红河,现在我们两个在基地上班一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等以后技术成熟了,自己也可以发展养殖产业,他们党员都带头干了,我们也没什么好怕的,跟着干就对了。”杨兴两口子是肉兔养殖基地做技术管理员,是务工返乡的代表之一,谈到未来的发展杨兴满怀希望。


    在“三引一带”政策的作用下,红河村的第三次“迁徙”终于迈出坚定的步伐,悠悠红水河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肉兔养殖基地

    养殖户韦盆查看母兔状态

    “产业上我们要以短养长。”据介绍,红河村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三引一带”,除肉兔养殖外,还着手年产值规模30万元的食用菌和百香果产业,同时该村还依靠钓鱼棚和旅游商铺租金等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12万收入。


    在钓鱼棚从事管理工作的岑江南说:“从前工作收入不稳定,自己又没有田土,自身基础也弱,现在我在鱼棚每个月有4000元的收入,2017年自己也开上了小轿车,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太多了。”


    和岑江南一样在钓鱼棚工作的五人都是红河村的贫困户,管理岗位是村党支部协调企业设置就业扶贫岗位,如今得益于红水河这一汪清江水,钓鱼棚生意十分红火,五个人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从贵阳来的钓友王浩说:“现在罗甸的交通太方便了,两个半小时就到红水河了,这里环境好、服务好、鱼的品质好,我每个月最少都要来一次。”

    肉兔养殖基地技术管理员杨兴介绍管护流程

    如今,红水河碧波荡漾,红河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产业欣欣向荣。村党支部终究完成了“三迁之路”,慢慢将规划变成了现实,走上了和谐发展的致富之路。


    来 源|天眼新闻 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作 者|梁晓琳 何登成 陆 慧 杨昌林

    编 辑|李   璨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