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罗甸】黔南日报头版头条:“四好路网”联动新农村 罗甸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工作纪实
2019-11-21 15:35:00 莫廷龙 罗绍智
  • 近年来,罗甸县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路网建设,疏通发展的“毛细血管”,全方位推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与产业扶贫,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资约32.8亿元,完成公路改造约2400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畅率达100%,30户以上自然寨硬化路通达率100%的双百目标。

      建养并重,“四好农村路”勾勒美丽乡村新画卷

    为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罗甸县出台多个超限超载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将综合治理专款费用纳入县财政预算。同时从交通、产业等运输的主干线入手,向次级公路延伸,逐年对建设年限相对较早且路况良好的线路,按“六个同步”要求进行绿化,稳步提升农村公路绿化率,持续营造“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

    四通八达的高速路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罗甸县积极筹措小修保养资金,制定了多个管养方案。明确县、乡级公路管理机构,落实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大力推行“路长制”,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的原则。目前,各乡镇在村委成立农村交通运输管理站177个,专(兼)职管理人员177人,村民组专(兼)职护路员(路长)177人,做到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的县乡村三级路产路权保护体系。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责任落实到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优先聘用愿意参与、积极性高且责任心强的贫困群众为日常养护工作人员,助力脱贫攻坚,自2014年以来,共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54人,增收156.8万元。
    “我们严格按照四好农村路‘管好、建好、运好’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互联互通。”罗甸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罗甸县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总投资分别达到8.3亿元和34.2亿元,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3522公里,2900公里长的农村公路贯穿每一座村庄,勾勒出一幅因路兴旺、因路脱贫的生动画卷。
    上隆茶与公路交织的美丽画卷

    便民利民,和谐农村快速融入“县城30分钟生活圈”

    8月16日,罗甸县首条县城至乡镇的公交线路(罗甸-罗悃)正式开通运营。罗悃镇河西村村民岑小海是首批试乘的乘客,他与其他十多名乘客一起,从罗悃镇起点站出发,经过响水村路口、沟亭村、布苏村、蒙江大桥教师新村、罗甸县成连城桥终点站,只用了半个小时。
    “罗悃融入了县城30分钟生活圈。”岑小海告诉记者,可以经常到县城赶场了,河西村产的西瓜和火龙果都可以拉到县城买,也可以到县城购买一些生活生产物资。
    “目标是所有乡镇都能30分钟到县城。”据了解,为切实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罗甸县采取在原有县内农村客运班线进行改造,投入44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开通除县城外,直达乡镇、建制村寨公交客运班线4条,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并对符合条件的线路进行持续改造。同时,罗甸县还投入了20万元进行“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基础建设,全面推广农村出行服务平台—“通村村”,农村群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公交进城”的愿望变成现实。给农村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及生产经营等带来极大的便利,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和文明服务。
    公交车上的群众

    据了解,至2017年底,罗甸县完成182个行政村通客运率100%,解决了30余万农村群众的出行难题,村民实现了“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如今的“四好农村路”让村民们搭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快车”。电商产业因路而起、因路而兴。罗甸县先后建成了 80个“贵农网”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50个“互联网+”精准扶贫电商服务站等,通过快捷的物流交通实现“黔货出山”。曾经偏远闭塞的红水河建成了世界最长漂浮栈道的红水河景区,升级改造大小井景区,世界最大天坑群将“破茧出壳”,罗甸健康养生度假旅游渐热了起来。

    四好路网,让扶贫产业和特色产品不再“山高水长”

    “要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群众。”针对“四好路网”建设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农村公路管养经费3964万元,比“十二五”期间投入的总和增长了2238万元,增幅达259.8%,四好农村路维护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如今的罗甸,一条条道路修进了贫困村组,一个个扶贫产业在道路两旁应运而生,本地特色农产品沿着“四好路网”走出大山,流向市场,农村环境翻天覆地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跟着改变。
    沫阳镇麻怀村就是一个“因路而富”的典型村。麻怀村曾因“不等不靠开凿出山隧道”在全国闻名,近年来该村搭上了全县上下组织实施“组组通”硬化路的快车,改扩建通村公路5 公里,新建通组水泥路8.6 公里,扩建6.5米宽8.6公里长的麻怀旅游专线。依托通畅的路网,麻怀村的扶贫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相继发展了中药材、食用菌及鹌鹑等种养殖业,麻怀村旧貌换新颜,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底,该村人均收入突破了8126元。
    麻怀食用菌大棚

    在逢亭镇上隆村,前往旅游并体验农业采摘乐趣的游客络绎不绝。
    “花桥这条路柏油路通车以后,对我们帮助确实很大,现在仅仅果园这一块的收入,每年的利润都在500-600万元左右”,逢亭镇上隆茶果园寓农山谷业主黄光禄兴奋地告诉记者,农村路网连接惠罗高速这条“大动脉”,从省城贵阳到上隆村,只需要2个小时,这个农文旅结合的小村子就成了贵阳市民首选的休闲目的,每到周末这里都人满为患。
    正在采摘火龙果的果农
    依托四好路,罗甸各地充分利用“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火龙果、柑橘、哈密瓜等为重点的特色水果产业,林里有果,地里有瓜,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优势正悄然形成。2018年全县新增水果种植面积20276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9.5576万亩,投产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达56120吨,产值达35256万元,覆盖农户31956户135816人,其中贫困户4349户17391人。2018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亿16.17亿元,同比增长47.5%,城镇化率达42.74%。全县165个自然寨39852名搬迁群众全部搬出大山,实现了40 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减少 25940 人,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 12.6%。
    如今的罗甸,随着“毛细血管”的进一步疏通,各乡镇、村、组层层发力,火龙果、金花茶、百香果等产业遍地开花。在“四好路网”的尽头,一条无形的致富路正朝着远方缓缓延伸。

    “四好路网”联动新农村

    来 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作 者|莫廷龙 罗绍智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