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村里的老人们总爱这样亲切叫他。
在罗甸县边阳镇深井村的土地上总有这样一个身影,田间地头、走村串寨,“小红”的脚印在深井村无处不在;讲政策、商发展,“小红”声音传进家家户户,直抵人心;院坝会、拉家常,“小红”早把这里当成家,村民也早把他看作家人。“小红”总是很忙,每天电话不断:小红有人乱倒垃圾了;小红我家安装的路灯坏了;小红道路施工队把通往我家门口的机耕道压坏了;小红我家今年计划申报的5头猪和50只鸡已经买来了,你快来看看;小红我家危房改造款啥时账和易地扶贫搬迁什么时候抽签分房……群众来电反映事项他都一一记在心上和写在驻村日志本上,能第一时间给予答复的立即答复,需要深入农户家中完成的,他便提着驻村工作袋骑上摩托车立马就去,一刻也不敢耽搁。村民口中的“小红”正是深井村驻村网格员王小红。驻村一年来,他总是脚踏实地,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所包保的两个村民组(坳口组和窝凼组)的情况烂熟于心,谁家的猪圈、鸡圈、水窖及每样家用器具等他都了如指掌,有的务工回家的年轻人找不到自家的猪圈,他都能轻而易举就能够找到。
倾情相助 帮扶进心王小红来自遵义市习水县,因口音与村里老乡稍显不同,加上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老人们听力略有下降,工作的原因,也让他养成大嗓门的习惯。“声音虽大,但心思细腻。”自从被分到坳口组和窝凼组担任网格员后,王小红首先挨家挨户的走访、了解、调查、记录,像巡警一样对自己的“辖区”进行“守护”,认真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和“1+6+N专项治理行动。坳口组和窝凼组67户292人(其中贫困户30户127人,非贫困户37户165人)家庭信息他都耳熟能详、牢记于心,贫困户基本家庭状况和享受帮扶项目他都一清二楚。坳口组村民朱兴会原患有精神疾病,在罗甸县精神病院治疗,初步治愈后于2019年2月份出院。由于孤身一人,房屋又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王小红得知情况后立即结合住房保障政策为其申报了老旧房整治。但朱兴会无力实施,王小红经过认真考量,在本组内寻找了两位贫困户帮其实施老旧房整治,既让贫困人口劳动力挣得一定的务工收入,又合理利用国家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朱兴会户的住房安全保障问题。此外,由于朱兴会刚从精神病院出院,不善与人交谈,衣食住行都需要人帮助,王小红几乎每隔两天就到朱兴会家查看衣食住行情况,经常开车带朱兴会去集市上购买生活用品。通过王小红的悉心照料,朱兴会的生活有了大变样,无论是衣食现状还是精神面貌都有了彻底的改变,现在朱兴会已能正常与人交流,村里人办婚宴和丧事他都主动去帮忙。
勤学好问 事事躬行“不怕脏、不怕累,永远都是积极热情。”工作上的王小红事事争先,无论是引导群众做好房前屋后卫生,带头清理公共区域和通组公路两旁垃圾,还是深入农户家猪圈和鸡圈中清点,从来都是身体力行。工作间隙,他时常与群众拉家常话邻里,用心聆听群众心声,每次下组,群众总是给他留着当下时节最新鲜的各类水果。同事眼中的王小红是个“政策小达人”,在村工作的头两个月里,他便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摆脱贫困》两本书籍,学习了国家、省、州、县和镇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文件。“小红工作特别有激情、有干劲,学习能力强,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政策文件知识和领导讲话精神,时刻了解最新的政策方向,及时调整工作方式。”驻村同事孙琪说。因户施策 精准帮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和帮扶计划,如期实现贫困户脱贫目标,王小红立足各项扶贫政策,紧紧围绕“一有两不愁三不障”指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在严格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网格里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有事可做:有养殖和种植项目带动进行帮扶,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收入不足脱贫标准线的贫困户有低保应保尽保,特困供养困难五保户应救尽救。与此同时,兼顾非贫困户惠民政策保障情况,同步提升非贫户满意度和获得感。截止目前,共组织召开网格内群众会90余次,向网格内的群众宣传政策达上百次,有效地帮助了网格内的贫困户充分享受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如今在王小红的倾情帮扶下,不通通组路的坳口组盖沙坪符合搬迁条件的7户23人已全部动员申报搬迁,实现整组整寨搬迁区域“清零目标”;通过积极申报项目和资金,成功修建垃圾池2个,折合资金1万元;成功安装节能路灯26盏,折合资金7800元;完成危改3户,补助到户资金13.5万元;成功落实扶贫产业,补助资金80153元;自费为困难老人缴纳合医,成功实现贫困人员医疗保障全覆盖。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作 者|徐 德 计秘密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