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蝶变故事之二|完善基础设施 夯实脱贫根基
2020-01-09 15:12:06 王铁清 李唯睿




  • 深井,因缺水而得名。
    深井村位于深度贫困县罗甸县边阳镇,境内没有河流水源。虽然雨量丰沛,但四季分布不匀,满山的岩缝,存不住水。曾经深井基础设施薄弱,水困问题突出。
    在坡屋顶盛行的布依族民居中,深井村的屋顶都是平的。“雨水集在房顶来蓄水。”深井村村支书李光伟回忆,2009年底的大旱,全县最先考虑安排水车送水的地方之一,就是深井村。
    多年前,边阳镇在镇区修建了水厂,仅能满足镇区的居民用水,而深井村远在25公里以外。
    2019年7月,罗甸县投入近7000万元修建边阳新水厂,延伸了4条用水线。“现在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改变了我们村上百年来用水难的问题。”李光伟说道。
    图为罗甸边阳水厂
    在边阳新水厂,反应沉淀池、微生物化验室等水处理设备一应俱全。“每天我要各取1L原水、管网水、末梢水到县水质监测中心进行检测。”水厂厂长邓郑勇介绍,水厂共有23项水质监测环节确保用水安全。
    “让山乡群众有水喝,更要‘喝好水’。”罗甸县水务局副局长罗灿介绍,罗甸县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工程建设也在同步开展,切实抓好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为农村饮水提供水质保障,全面提升区域性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当82岁的朱正国第一次拧开水龙头时,从水管里喷出来的自来水溅了他一脸,他舔了舔,喊道“真甜”。
    “房顶的天花水稍微沉淀后,用来洗菜,洗菜水洗脸,洗脸水洗脚,洗脚水洗衣服,最后用来喂牲口。”朱正国说道,直到去年10月,自来水接进家后,他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饮水工程不仅要“建得成”,更要“管得好、长效益”,才能真正润及民生。边阳新水厂采取公司和村组共同负责的管护模式。水处理设施采用构筑物型式,能更好地适应汛期原水浊度较大的情况,且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寿命长。邓郑勇告诉记者,水厂每天都可为边阳镇8.8万人提供2000吨水。
    水,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千年命题。对罗甸而言,向贫困宣战,首先就要全力解决“全民用水安全”,截至2019年年底,罗甸县投入资金4.2亿元,累计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25处,采取单村单寨和片区供水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316个,全县自来水覆盖率由2014年的72%提升至98%。罗甸县农村饮水安全正实现历史性转变。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罗甸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罗甸县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根基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继2015年8月,银百高速惠罗段贯通,罗甸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2018年9月,罗望高速全线通车后,2019年8月16日,平罗高速公路通州至罗甸段正式通车运营,这标志着罗甸县朝着建成贵州省南部交通枢纽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平罗高速公路通州至罗甸段
    道路通,则百业兴,公路交通建设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的战略部署,罗甸持续推进加快交通路网建设。
    截至目前,罗甸县建成农村“组组通”933公里,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3522公里,2900公里长的农村公路贯穿每一座村庄,30户以上的自然寨实现通硬化水泥路全覆盖,让“最边远”的大亭布苏村牛河组67户群众走出大山,让罗悃镇的土鸡“飞”到重庆,让岑小海等河西村村民融入县城30分钟生活圈。
    交通运输条件的显著改善,为罗甸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组组通公路
    2014年以来,罗甸县紧盯制约农村发展的“水、电、路、讯、房”等突出问题,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攻坚克难,农村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突破。除了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和交通网络建设,截至目前,罗甸县已实施电网改造1780.22公里,行政村100%通动力电,供电可靠率达99.81%;新建4G通讯基站948处,安装“户户用”3.23万户,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率为100%;全县9944户告别危房,3132户告别透风漏雨老旧住房;39852人搬迁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罗甸农村基础设施脱胎换骨,摇身变为美丽乡村。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中心

    作 者|王铁清 李唯睿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