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麻山 —— 一个自古以来贫困盘踞的地方。位于贵州省西部、西南部,长顺、罗甸、紫云、望谟、平塘、惠水六县交汇处的麻山地区是贵州省最典型、最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大多数农户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长年处于食不果腹、衣不避体的状态。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处麻山腹地的罗甸县,对摆脱贫困的愿望尤为迫切,与贫困的决战的决心尤为坚定。从大关精神到麻怀干劲;从早熟蔬菜到“三大产业”齐头并进;从人背马驮到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布局……,一个个罗甸奇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屹立,麻山有灵,催人奋进,5989名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胸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肩扛“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的责任,共同见证“三山”汇聚的贫困县,实现的精彩嬗变。
贫困压不跨精神的脊梁!
无论是食不果腹,还是衣不裹体都阻挡不住催人奋进的蓬勃志气,罗甸人的骨子里就有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
从罗甸民族英雄王乃领导布依族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压迫、剥削的斗争,到中共蛮瓦支部建立,为罗甸播撒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再到“抗暴巾帼”熊三妹放下手中“锄头”,和反动派说“不”!为了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罗甸人民从来不惧艰难困苦、流血牺牲。
1951年3月,罗甸解放,至此也开始了奋发赶超、砥砺前行的“70年”。
罗甸县城(罗甸融媒体中心/供图)
罗甸之山不在高,怪石凌厉多美玉,罗甸之水不在壮,碧浪清波两静好。人杰地灵的罗甸,不该是滋生贫困的“温床”!
生存还是毁灭?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给予罗甸的时代命题。
有人站起来了!与天斗,蔬菜专家李桂莲把罗甸的烈日骄阳“驯化”成“暖冬”、“温室”,改变了自古以来种植习惯,将早熟蔬菜的“种子”,遍撒罗甸,创新提出和发展贵州冬春早果菜、稻田秋冬果菜、旱地冬果菜、夏秋反季节蔬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也让罗甸成为远近闻名的瓜果蔬菜之乡。
李桂莲等八名蔬菜专家组成工作站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
与地斗,何元亮带领大关村村民不等不靠、开山造田,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谋生存,用钢钎大锤在石旮旯里造出千亩保灌农田,为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脱贫致富找到一条出路;邓迎香立下“愚公志”,苦战13年,带领村民挖通进村隧道,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村60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为麻怀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曙光。“大关精神,麻怀干劲”至今也是引领罗甸奋斗的精神脊梁。
何元亮和村民在稻田里(罗甸融媒体中心/供图)
邓迎香和村民在麻怀隧道前(罗甸融媒体中心/供图)
与人斗,用教育改变贫困的思想。罗甸第四小学校长汪付珍真情守望,花了20多年时间带领全校教师将学校打造成留守儿童家园,让全县万余名留守儿童“以校为家”,不缺亲情陪伴成长,给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2018年,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养成教育等入手提出整改措施,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汪付珍和孩子们在一起
精神的火炬依然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个典型,“王甫小荣、饶早明、胡天英、汪财发、罗谋、马廷科……”他们的事迹,是催人奋进的源源动力。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全县5989名扶贫干部决战贫困的决心,锤炼出他们的斗志昂扬,来自人民群众的“点赞”,就是胸前熠熠生辉的“奖章”。
早春,在祥脚村党支部书记毛成根的带领下,祥脚坝区开始了一年四季不间断的忙碌,近500亩的坝区无一留余,种下各色蔬菜,在村党支部的全面统筹下,“321”高校种植模式的得以推广,“万元田”的目标在这里实现,“党支部+公司+专家+农户”的发展模式落地生根,1200元/亩的流转费和2000多元/月的工资揣进村民的腰包。
毛成根查看蔬菜长势
盛夏,六一村火龙果生得娇艳,村民杨秀平的内心也乐开了花,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基地务工,一年增收就达到2万元,她从来也没想过,这片荒山有朝一日也会变成“金山银山”。第一书记谭家友一点也不诧异,这几年,六一村一直沿着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的正确路线前进,引进公司,创新模式,丰富利益链接手段,带动就业100多户,交出了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的成绩单,未来,六一村还将围绕农业产业革命中的发展方式革命进行继续做文章,在2800亩火龙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在原有的11000人次的务工上,增加到20000人次,让六一村482户2161人受到火龙果产业利益最大化。
陈大奎查看脐橙长势
晚秋,茂井镇党委书记陈大奎,带着云干脐橙成功种植的经验,在高里村为村民种下了千亩“致富果”,又把金花茶育苗基地引进,让一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又把金花茶产业推广至全镇16个行政村,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庭院经济”又将给村民收入添上一份有力保障。
杨昌新指导村民脐橙种植
深冬,最暖的还是人心。顶访村驻村工作队长付建荣和村支书杨昌新一直操心着村民黄吉班家的果园,几年前,村党支部通过引进2家公司,流转2800亩土地,成功打造出“顶访脐橙”的产业名片,也成功带动起包括黄吉班在内一部分村民发展脐橙产业,可“单打独斗”终究比不上“抱团取暖”,资金、技术、销路哪一件都是不小的难题,如何破题?合作社就是答案,1200元/亩从村民手中流转果园,3000元/月工资加年底分红返聘果农管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黄吉班的30亩果园第一个响应,不但任何风险,一年轻松实现6万元收入。
……
一页纸太浅,写不下所有的奋斗故事。谁是罗甸骄傲?有史以来,那些踏足这块热土,并为之付出汗水和生命的人是;那些土里生根的、地里发芽的,致力于让美好生活成为永恒的人是;攻坚以来,那些舍小家、为大家,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用来铺就小康之路的人是,那些平凡普通的35万人之一,却紧紧依偎在红旗之下,万众一心,敢于亮剑贫困人也是。
走在前面的人赋予使命,走在后面的人胸怀初心,共同赋予罗甸县决胜攻坚和誓要摘帽的决心,共同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罗甸篇章。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作 者|何登成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