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3日搬迁至小区后,刘福琴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把一首又一首的赞歌教给孙女,就是希望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党的恩情。
刘福琴和孙女王世余
一段婚姻,刘福琴从“北方雪国”来到“暖冬罗甸”
1962年,18岁刘福琴经表哥介绍,和在黑龙江当兵的罗甸县八总乡人王文开相识,不久便结为夫妻。
东北生活八年,一个吃米,一个吃面,丈夫王文开终是不能习惯东北天寒地冻的环境和馒头饺子的生活,决定举家迁回罗甸。
“哪个地方的天也亮,哪个地方的饭也熟。”从城市搬到农村,刘福琴的父母舍不得让女儿受苦,可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女,刘福琴毅然决然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家乡——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跟随丈夫南迁。
“都是泥巴路,穿着皮鞋走到家,都看不见鞋子原来的颜色了。”初到罗甸的第一眼,刘福琴终生难忘,尤其是住的房子,躺在床上,抬头都能看到星星和月亮。
最难的还是语言环境,刘福琴说的普通话,邻里都说布依话,来了三年,每天只能和丈夫交流,想家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坐在门口唱歌,遇到有些乡亲不理解,还说王文开带回来个“傻媳妇”,听到这些话,刘福琴更伤心了。
把秧歌从东北扭到罗甸,用歌声叩开心门。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推移,乡亲们也慢慢理解了这个“外来媳妇”的不易,能歌善舞的刘福琴也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拉近和乡亲们的距离,她教别人唱歌、扭秧歌,别人教她说布依话。农忙时,听一段她的歌声、看一段她的秧歌,乡亲们立马又干劲十足。
刘福琴把新家打理得仅仅有条
党的好声音,让刘福琴把歌唱到了城里
“自己有手有脚,不能什么都靠国家。”刘福琴习惯了农村艰苦朴素的生活,她总是说,还有很多人比她更需要帮助,不能给国家帮倒忙,如果党和国家关怀,给什么给多少都恩情,自己很知足。
刘福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来,不等不靠,再艰难困苦,也不伸手向国家要一斤粮,一分钱。
脱贫攻坚开展以后,刘福琴因为家庭困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为了让自己的孙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刘福琴一家搬到了城里。
和她同样符合条件的村民对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不愿意搬迁,还劝刘福琴“别去了,你搬到城里吃什么?”
刘福琴感到很气愤,“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你还问搬到城里吃什么?我一个老太婆都不怕,你怕什么,自己有手有脚,怎么不能找口饭吃。”
“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在这里能上这么好的学校吗?”面对刘福琴的反问,村里人一时间哑口无言。
说起搬迁后的生活,刘福琴接连感叹了三个“好”。
怀恩社区社区服务中心
到了城市就有幸福
如今,刘福琴的孙女在幼儿园快乐的成长,儿子、儿媳也在社区的帮助下外出务工,收入稳定,社区里的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丰富了她的晚年生活,生活便捷、环境舒适,刘福琴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和刘福琴一样,怀恩社区小区里1032户3663人搬迁群众与幸福比邻而居,幸福的背后,是社区党支部的真情守护。
“还有10天就要到新年了,这是他们在这里度过的第一个新年,为了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我们将在后天举办春节联欢活动。”社区党支部书记饶金洋告诉记者。
开展民族节庆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仅仅是怀恩社区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社区以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功能、抓实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搬迁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抓好文化服务,构建和谐家园、抓牢培训和就业服务,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强化社区综合治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五个体系”建设为工作重点,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刘福琴说,新年到了,自己一定要快快乐乐,身体健康,也要牢记恩情,自力更生,改变一穷二白,有了习近平主席和党中央的关怀,我们才有今天,现在到了学府家园,就有了幸福,自己要克服一切困难,做个好市民。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作 者|计秘密 何登成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