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启动乡镇环境整治工作以来,罗甸县以“一引领、保两洁、三提升、治八乱”为主要工作内容,扎实推进乡镇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常态管理机制,持续推动环境整治工作向村、组延伸,乡容镇貌有较大改观、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坚持高点定位,三位一体统筹抓整治
在乡镇环境整治工作中,罗甸县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环境整治工作,实行统一部署安排、统一督查调度、统一考核落实,高位推动环境整治工作。一是统一部署安排。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行动方案,明确组建由县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提升、资金保障、督查指导5个工作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县级主导、乡镇主体、上下联动、统筹推动”的工作格局。二是统一督查调度。按照“一月一调度”的原则,召开县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会议20余次,为工作开展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三是统一考核落实。县整治办制定考核实施细则,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把工作成效作为县对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问题抓整治
一是聚焦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强弱项。罗甸县针对基础薄弱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各乡(镇、街道)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指标进行梳理统计和统筹建设。两年来,在全县各乡镇新建或改建水冲式厕所10个,完成村级公厕改造60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2404户、建设垃圾池及焚烧炉1339个。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投用新农贸市场,投入5000余万元修建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进一步补齐硬件短板、完善市政功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容市貌显著提升。二是聚焦突出问题,狠抓整治展形象。罗甸县针对街容镇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整治“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车辆乱停、摊位乱摆、线路乱拉、带泥上路”等为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400余次,城乡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三是聚焦要素保障,确保整治成常态。针对推进乡镇环境整治工作中人、财、物短缺问题,各乡镇成立综合执法分局,配齐队伍,结合设施设备短缺的实际,加大相关设施设备购置建设力度。县级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将乡镇环境整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环境整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得到优先解决。
三、坚持示范引领,辐射全域抓整治
一是探索积分超市管理模式,激发群众参与整治内生动力。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在各乡镇探索实行积分超市管理模式,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原则,自行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综合条件好的1-2个村(居)作为示范点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好做法,探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全面推动“积分超市”管理模式打好坚实基础。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乡村环境“五净四美”。在开展环境整治过程中,按照行政村面积,将整治工作任务划分区域,采取党政班子包片包村、村干部和脱贫攻坚队员、生态护林员等包组包户的方式,层层压实整治包保责任,严格落实分段包干机制,助力实现屋净、路净、厕净、沟净、水净,庭院美、村庄美、环境美、田园美。三是推动整治向乡村延伸,实现环境治理全域化。在乡镇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基础上,将环境整治工作向村组延伸,要求各乡(镇、街道)在辖区内选择1-2个村作为示范,结合脱贫攻坚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乡镇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
四、坚持常态化督查问责,压实责任抓整治
一是常态化督促检查。成立由县四家班子分管和联系领导为组长的督查工作小组,定期不定期对乡(镇、街道)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暗访,倒逼推进工作开展和落实。二是常态化暗访曝光。按照暗访曝光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组织县内主流媒体记者对各乡(镇、街道)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暗访曝光40余次,并要求督办整改,促使乡镇建立抓长、抓常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效、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常态化考核问责。印发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负面清单扣分制,平时加大暗访力度,采取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方式到各乡镇开展暗访督查工作,并将暗访结果直接应用于季度考核成绩,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对工作重视不够、推进不力、严重滞后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黄牌警告、扣分、约谈和问责,有效压实工作责任。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李璨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