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信荣:返乡创业不畏难 蜕成养鸡专业户
2020-10-09 10:34:13 罗秋雯 彭明伟 徐安奔 黄国燕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年返乡创业、扎根农村涌动起一股热潮。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些优秀青年特别是许多80、90后年轻人回到家乡,潜心发展、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编织和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为振兴乡村助推助力。逢亭镇拱里村村民郑信荣就是其中一位。

    189eee4cf87e4815970fc82b3c2babfe.jpg

    逢亭镇拱里村郑信荣的养鸡场

    在逢亭镇拱里村的一家养鸡场内,主人郑信荣一边娴熟地给鸡喂食、一边观察着这批鸡的长势,在他眼中,这群鸡宝贝正给他带来今年的第一桶金。

    “我们这个鸡是从五月底开始养的,马上可以出栏,应该大概在五万只左右,预计这批鸡的收入的话在18到20万左右。”郑信荣说。

    2019年以前,郑信荣只是个不起眼的普通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漂泊不定的他早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一直苦于没有门路,直到一次回家探亲,也因受到疫情影响不能正常返回工厂上班,这才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ec348b64537c46f2a8f950268556ee92.jpg

    郑信荣正在给鸡配饲料

    郑信荣对记者说,今年过年的时候遇到这个疫情期间,因为不能出去打工,也不可能待在家里面一样事不做。村里面或者是镇里面都有养鸡的,我觉得他们养的鸡还可以,有可以发展的前途,所以我们选择回来养鸡,我们回来养这个鸡的目的就是也可以帮我们这个村里面经济带动起来,也可以这样讲,我们也不可能是说要等着政府给我们好多好多,我们要拼出我们自己一片天地出来,不管怎么样,我们也还年轻,我们敢拼。

    就是这样的不等不靠的念头让这个年轻小伙走上了独自创业的道路。万事开头难,创业之路并不平坦,选址、搭棚、鸡苗等事情接踵而至,地址选在哪,资金不够怎么办?第一道拦门虎出现了,可这个青头小伙并没有放弃,钱不够就去贷款,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鸡场最终搭建起来,郑信荣的斗志也越发昂扬。

    “我们修这个鸡棚,前前后后,我们都是从银行贷款,然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还有我自己有一部分积蓄。全部搭进去,一共花了有五十来万左右。但是我不怕嘛,我们修这个鸡棚,有公司回收,我们不担心,只要你做出来,公司肯定有回收的,就不会亏。”郑信荣在和记者谈到养鸡过程时信心满满。

    070dba2a2ff946ab936c6d556bd01c36.jpg

    郑信荣正在给鸡喂食

    郑信荣的养殖厂风风火火的建起来了,白天,鸡群在林间觅食杂草和虫子。晚上,幼鸡们回到鸡舍睡觉。为了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自始至终,养殖场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郑信荣一个人打理。搞防疫、买饲料、喂食喂水,回来后的这一年多,郑信荣起早贪黑,没睡过一个好觉。

    一切看似顺利,郑信荣心中还是有些许不安。果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是第一次养鸡,没有太多的经验,尽管没日没夜的在鸡场内,可是第一批进的鸡苗还是没有养殖成功。痛定思痛,郑信荣没有气馁,决定还是继续养鸡,但是得换个品种了。今年5月份,郑信荣就做市场调查,发现当地的柴鸡比较好销售,于是他就分批采购了3000只进行喂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养殖,郑信荣的散养鸡现在已经开始出栏销售了。

    060f52150a13447faa2910f574802fc6.jpg

    郑信荣和村民查看鸡长势

    郑信荣说:“我们以前养第一批鸡的时候,死了有三四千只,确实当时感觉有点心灰意冷。不过,那一点点事情没有把我打败,之后我们去向公司学习,向别人讨论经验,然后这批的话,已经见成效了,慢慢地我们会继续整下去,这批鸡的话马上就出栏了。”

    回忆创业之初的情形,郑信荣说自己就是个“门外汉”,只能借助书籍、网络,或者请教别人来学习养殖知识,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现如今,郑信荣已经蜕变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技术能手,由于技术傍身,他对发展养殖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等这批鸡出栏以后,能够赚到些钱的话,我想把我们的鸡棚设施提高,准备搞个自动化,把养鸡技术水平再提高。如果以后还可以扩大规模的话我们尽量扩大规模,这样子的话我们会有更大的信心,来继续搞养殖。”郑信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莫昌玉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