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70年·人物专访】之三 原县老干局局长 范光明:跟着解放军 心中向“光明”
2021-03-23 18:51:59 王丽丹
  •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出生农村,被父亲送去当兵,懵懵懂懂踏入了军营,凭着自己的“憨”劲,从一个“孬兵”成长为一个“好兵”。在贵州省罗甸县也有着这么一个老兵,他十六岁离家进入部队,从小小的以义务兵,到班长、干事、参谋、科长、副部长,一去半生,走出属于自己的荣光……

    他就是罗甸县原县老干局局长范光明。

    3e263e756f1c470cb70545ba9a9279a9.jpg

    范光明近照

    开启半生军旅:懵懂少年长成“副部长”

    “解放军很好,对我们老百姓很好,我想当兵。”那时的范光明只上到小学六年级,懵懵懂懂,得知解放军征兵的消息后,就像有一束光照进了心里,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

    “这才是光明之道。”1951年,范光明只有8岁。解放军进入罗甸县城那天,昂首阔步的姿态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只等这光一照进来,就发芽了: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要去当解放军的兵。

    范光明的父亲是板庚乡红岩村的党支部书记,虽然对儿子未知的军旅生活很担心,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当这样一道选择题摆在自己面前,他的态度没有丝毫犹豫:他是去保家卫国,我必须支持。

    88023970fa774548b896d7a4d15e916c.png

    范光明(二排右一)与战友在怒江合照

    “父母亲自把我送到罗甸县的大食堂里,当时所有当兵的都在那里集合。”范光明的父亲很严厉,他和弟弟从没见父亲笑过。可是出发的那天早上,父亲却摸着他的头,温和地说:“你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

    离家的愁绪还未消散,他就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刚刚进入部队的范光明,只是一个小小的义务兵,什么也不懂,他只能凭着自己的一股“憨”劲,尽心尽力的去做。跟随部队到云南,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们只能步行,磨破了鞋,磨出了厚厚的茧,可是他却从未后悔过。在云南保山,他们面临着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语言不通的困境,保山气候炎热,很多人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拉肚子发热是常有的事,那时候部队里每个星期都要熬一大锅中药,为的就是预防生病。同时,保山还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当地人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常常听不懂,和当地群众的沟通出现了困难。

    27c8f86d2a814cd29d4954f55f903e32.jpg

    范光明的肩章和帽徽

    “当时保山那里有很多的芒果,经常看到有芒果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拿过一个,都是捡起来送到老百姓家里。”部队里纪律严明,坚持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日久见人心,就这样,他们取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成为了当地群众认可的“好朋友”。从1959年到1984年,从16岁到41岁,跨越贵州、云南两个省,下过生产基地,进过炮兵营,25年时间,曾经懵懂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官兵们敬重的副部长。

    追忆峥嵘岁月:怀念战友寄相思

     在部队里,除了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范光明还收获了浓浓的战友情。

    “当时我们一起去的还有好多人,大家来自同一个地方,又都是少年人,很快就玩在了一起。”这一“玩”就玩了六十多年。

    在曲靖时,有一天,范光明突然收到消息,说是有人找他,他很纳闷,自己的父母远在罗甸,弟弟也在部队里当兵,谁会找自己呢?怀着满脸疑问的他在部队门口看到了在保山时的战友胡振邦。

    “当时我可激动了,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了,那时的交通不发达,也没有手机,见一面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说到这里时,范光明一脸的怀念,好像那段峥嵘岁月就在眼前。

    af0fc682d8bc4f109f69071589dfb431.png

    范光明(一排左一)与战友的合照

    当时的胡振邦请假回威宁老家,走到曲靖时已经身无分文了,无奈之下他找到了范光明。

    “我给了他15块钱,那时大家都困难,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开口的,他能想到我,说明他把我当兄弟。”那时他们每个月工资是6块钱,范光明毫不犹豫地拿出积蓄解了战友的燃眉之急,这样的情谊一开始就是一辈子。后来胡振邦转业回到威宁,他还在昭通,当时威宁缺大米,他就买好大米送到威宁,胡振邦也时常把家里的鸡蛋等想方设法送到昭通给他,从昭通到威宁的一百多公里路,见证了这对兄弟的深厚友谊。转业后他们都还一直保持联系,也曾到对方的家里看望。

    两年前,范光明打电话过去时被告知老友已经过世。

    “他只是先提前去探探路,就像以前在部队里一样,每次都对我说‘我先来’。”范光明安静地说。

    转业返乡实践:心中向“光明”

    “我的根在罗甸,不管我在哪,我与罗甸的感情从未变过。”1984年,范光明从云南昭通转业回罗甸,任林业局局长。离家多年,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变过。

    “那时的罗甸县城只有一条主街道,每天只有一班车到贵阳,路况也不好,去一趟贵阳要七八个小时。”转业返乡后,范光明觉得自己应该充分发挥部队的优良传统,把家乡建设好。

    “要抓好手上的工作业务,也要带领群众走向光明。”作为林业局局长,他常常要下乡,那时没有公车,他就和同事一起,骑着自己的单车走村串户,有的村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他们只能靠着双脚走上去,当时的工作一是抓造林,二是抓防火。由于交通闭塞,通讯不发达,很多老百姓并不了解当时的国家政策,为做好宣传,他们一个村寨一个村寨地走访,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林业局的那些日子,范光明尽心尽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当好一个共产党人,带好头,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后来的他又辗转武装部、信访局、老干局,无论在哪,他始终坚守初心,牢牢记着自己的军人身份,他常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党走,听党话。”

    “罗甸的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范光明说道。今年是罗甸解放70周年,这些年来罗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高速公路到了家门口,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城市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科教文卫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60be3afdfae64966b04f294b608f0bae.jpg

    8833981297ca46e297fdf4e8aa538b32.jpg

    范光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罗甸现在的变化可大了,治安好了,环境也好了。”谈到如今的变化,范光明满脸骄傲,他说现在进城都害怕迷路,县城扩大了,路也多了。而且现在的治安比以前好多了,小孙子在县城里读初中,他一点也不担心。此外,以前在街上想找公共卫生间挺难的,现在却是很方便,而且卫生做得特别好。

    “现在坐公交车,都会有年轻人主动给我们这些老年人让座。”范光明退休以后,有时子女有事不在身边,他就自己坐公交车出行,每当这时候他都感到很暖心,感受到了被关爱和尊重。一个城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上,还体现在精神文明上。如今的罗甸,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成就与发展的背后是无数个范光明这样的革命老前辈的艰辛付出。

    少小离家老大回,如今的范光明已经78岁,离家多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在这里写下了他与罗甸的故事篇章。

    “国家的政策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好了,现在每天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我很满足。”范光明说。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泽堂

    编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