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罗甸】“现代化”厉害了!这里的火龙果大数据管理平台“挺聪明”
2021-04-27 09:30:30 天眼新闻 梁晓琳
  • 时下,正是火龙果春管的季节,4月14日,记者走进罗甸县龙坪镇新民村郎当种养殖合作社,200余亩的基地却见不到几个管理人员。

    “现在不像以前了,我们用上了火龙果大数据平台,生产工具换代升级了,效率提高了,以前几个人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了。”基地负责人熊启源笑着说。

    在基地工作了9年的罗成英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基地里的活路都靠工人的一双手:除草要用镰刀割、浇水要牵水管浇、施肥要用大桶淋,从早到晚累一天,活路也干不了不少。”

    罗成英在查看火龙果长势(记者 梁晓琳 摄)


    但最让罗成英难忘的是背火龙果。合作社的基地海拔落差在80米左右,所以每到采摘火龙果的季节,罗成英总要面对“甜蜜的忧伤”:山脚的火龙果需要一筐一筐用人工背着走完高达80米的台阶。“坡太高了,一背篓只能装80斤果子,要休息3次才能背到山顶的库房去,基本上采摘要花半天时间,背果子就要花半天时间,又累又费时间。”罗成英说。

    但今天到火龙果成熟的时候,罗成英没有以往的“甜蜜的忧伤”了。“你看,有条轨道环绕基地,这是我们安装的轨道车。工人采摘好火龙果装进轨道车里,按一下按钮,车子就能自动把果子运进库房。轨道车一次能拉300斤火龙果呢,大大提高的运果效率。”熊启源笑着说。

    罗甸县龙坪镇新民村郎当种养殖合作社的火龙果基地(记者 梁晓琳 摄)


    除了运送火龙果更加便利了,罗成英还发现,如今自己管理基地也越来越轻松了,“因为有了很多现代化的工具。”

    水肥一体化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坐在电脑前,熊启源打开水肥一体化系统,轻点鼠标,就能给200亩火龙果实施精准灌溉、施肥。

    浇水、施肥比以前轻松了,罗成英还发现这些“新手”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还“挺聪明”,一点都不比自己这个种了近十年火龙果的老手差。“水肥一体化系统相比以前的用水管浇灌的方式可以节水30%-50%,还能采集测土数据,根据火龙果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个性化配比肥料,采取定时、定量、定向的施肥方式,帮助火龙果优产高产。”罗成英笑着告诉记者。

    熊启源在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灌溉果园(记者 梁晓琳 摄)


    不仅如此,基地还有能够实时监测、采集和预测并给出灌溉指导意见、预测火龙果成熟时间的农业气象监测仪;能够预测虫灾,提前发出预警的实时虫灾监控仪;能够自动清洗果子的火龙果清洗机;能够按照大小分拣火龙果的分果机……

    “这些现代化的系统构成了基地的火龙果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合作社火龙果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用数据服务与生产经营,大幅提升了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效率。2019年,基地获得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级标杆项目表彰。”熊启源介绍。

    如今,为了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更聪明,基地长期与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农委、罗甸县农工局等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并与北京金禾天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合作试验关系,在基地设立了修建试验区、篱架式试验区、授粉试验区及多种施肥方案对比试验区等,通过科学研究,改善生产方法,优化种植方案,帮助火龙果产业提质增效。

    从以前的用镰刀、水桶、背篓,到如今的火龙果大数据平台,罗成英手中的劳动工具换代了,她说幸福的生活也像手中的劳动工具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