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
正值刺梨产业迎来挂果的关键季节。
在六盘水,
原本荒芜的山坡和田间地头,
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
一片片山岗焕发出生机。
在水城县中坝董农民专业合作社刺梨基地内,中坝村上坝组的村民彭金光扬起手中的锄头,将一棚棚刺梨树下的杂草清除干净。现在正是刺梨树管护的最佳季节,管护好,后期才有好收成。
刺梨管护中的农忙情景
“起初我们不敢相信,甚至怀疑那些压根不起眼的野果子能种出个什么名堂来?因为口感涩,大家对此不但‘不感冒’,还觉得合作社的想法有些天方夜谭。”彭金光说。
当然,做好刺梨产业,就必须先学会算账。
“以前种苞谷,管的好能卖1000元/亩,除去肥料、种子等成本600元,不含劳动力,收入还不到400元,根本赚不到钱。”彭金光将自家的23亩土地全部流转种植刺梨后,按照400元/亩流转费及100元/天务工费的标准,他算起了一笔年收入账。“现在,9200元土地流转费+36000元务工工资=45200元,再加上以后分红,家里可算是实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这比以往种玉米强多了。”
2017年以来,在刺梨产业布局中,中坝村采取由水城县林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老百姓土地入股,街道、村合作社种植管护的模式,已种植刺梨约5800亩,覆盖全村26个组,1 7 6 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02户1324人,已发放土地流转、刺梨管护等相关费用近300万元。
放眼六盘水的刺梨产业,中坝村只是六盘水刺梨种植的一个缩影。
刺梨花开
截至2018年,六盘水市刺梨种植总产值达4.13亿元,4家加工企业在2018年收购刺梨鲜果1.26万吨,生产原汁7130吨进行储存,已向云南、广西、重庆、北京等市场推出刺梨原汁、刺梨饮料、刺梨果脯刺等产品6530吨,销售收入达9565万元,企业盈利2476.5万元。
4月的娘娘山景区,粉色的刺梨花绵延在山间,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六盘水有句老话“春看刺梨花开,秋望刺梨果熟。”每年谷雨前后,是刺梨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漫山遍野的刺梨花竞相开放。
准备运送出山的“致富果”
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盘州市娘娘山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在景区种植了刺梨1万余亩,倾力打造农旅休闲游旅品牌形象。今年4月20日,举办的首届刺梨花文化旅游节,就让游客们在观赏刺梨花的同时,体验了采摘乐趣。
据景区介绍,按照六盘水气候特征,刺梨花开的时节在4至5月份。这一时段,填补了六盘水旅游经济春、夏两季井喷期的空隙,对生态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板块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前来参加娘娘山“刺梨花文化旅游节”的欢快游客
贾西村,位于六盘水的盘州市盘关镇东北部,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过去,这里山高坡陡,石漠化程度深,村民仅靠薄土里的苞谷、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
2013年,贾西村返乡致富带头人聂德友回到家乡后开始带领村民种刺梨。对于怀着一片故土热诚的他来说,刺梨不单单是致富的产业,也是让家乡从石山变“金山”,变绿山的“甜果子”。
六盘水是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水城县营盘乡,长期以来因石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少,贫困程度深。
根据刺梨具有的适应性强、较耐寒、稍耐阴、根系发达树冠繁茂等特征,对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具有先天的优势。六盘水政府提出了走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齐鸣的路子,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地段施种刺梨16987亩,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遏制了土地石漠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小刺梨里的涩果甜业
事实上,2016年以来,六盘水累计完成营造林354.8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底的49.77%,一度提升至2018年的59%。其中,因为发展刺梨产业促进促进森林覆盖率提升约占6.7%。
不仅如此,刺梨产业的发展,还对六盘水的脱贫攻坚进程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截至2018年底,六盘水种植面积1 0 0. 7 6 4 9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5.07%,今年3月底前新增的9.78万亩,覆盖六盘水市70%以上乡镇。通过发展刺梨产业,已带动15.82万户农户53.73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2.56万户,贫困人口10.49万人,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
“六盘水的刺梨,是发展‘大旅游’的‘佼佼者’,是实施‘大生态’的‘如意郎’,是推动‘大发展’的‘潜力股’,是助力‘大扶贫’的‘急先锋’。”六盘水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当前,刺梨种植俨然植根在凉都人民的心里,植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中。
“涩果甜业”,六盘水小刺梨里的“大产业”已初步形成。
原本属于石漠化的山区,如今已被一派浓浓的绿意所替代
短评
账要怎么算
从古到今经济活动,最重要是算好账。作为经营个体的交易,古时候将算盘扒拉一下,现如今手机计算器上手指头一动,买进卖出,全凭货币说话。
经营企业要算账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易账,作为一个小小的社会体,除了算好企业内部的账,还要算好社会的账,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社会责任都成了算账的一部分。
然而,要算好一个产业的账,就变成一个更复杂的综合考量,经济账、生态账、扶贫账、旅游账……每笔帐都要算清楚算透彻。六盘水发展产业,从小小涩果的“四个价值”开始,精打细算了生态、经济、旅游和社会“四笔账”,让六盘水的刺梨成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和经济发展的“长生树”。
如今六盘水的的账算得好,刺梨这个“小涩果”做成“大甜业”。
来源:多彩贵州网(ID:gzgogcn)记者:龚媛媛 夏航 胡绍山 周明 谢桐
编辑:顾靖
值班主任:田锦霞
总值班:韩江峰
总监制:袁瑞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