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六枝特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职工万朝先。2018年3月,在家休产假的我接到局领导电话,说是看看能否提前一个月上班然后驻村扶贫。
当时,家庭情况我心知肚明:年过七旬的四大父母均身体欠佳得照顾,上初中的女儿和嗷嗷待哺的二宝需要照料。面对走与留,41岁的我反复考虑后决定服从组织安排。
“你辛苦点把二宝带在身边,家里之事有我顶着!”工作任务同样繁重的丈夫也积极响应组织的决定。
牧场村地处月亮河乡西端,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县城40公里,5个村民组呈扇状镶嵌在树林里。我背着年幼的孩子带着行囊与扶贫队友走进了大山深处,迎接我们的是低吟浅唱的尖嘴蚊、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的环境,还有些许村民不信任的目光……
万朝先走访贫困户
作为省级深度贫困的牧场村,大部分男女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每个村民组均显得门可罗雀。作为扶贫队的一员,我要求自己不仅掌握包保户的各种信息,而且还要清楚全村情况,因此自己每天背着孩子,带着笔记本和尿不湿与队友们辗转各个村民组走访,累了与村民交谈后休息一会,渴了喝口自来水,宝宝哭了一边轻跳一边反手拍拍背扇。核实村民信息的日子,我利用在外务工村民下班时段,拿起电话核实农户基本情况。
传统的观念如大山与树林般档住了部分村民的眼光,个别村民甚至把“陈年旧帐”与不满之气往扶贫队员身上出。我在走访过程中有时吃“闭门羹”,有时打电话突遭挂断,但我毫不气馁,一次次走访,一次次打电话,有时背上孩子的哭声传了过去,对方逐渐理解扶贫干部的苦心,于是开始配合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传递党的声音,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建设通组通户路、产业路,实施“三改三化”,“三新一清洁”,老旧房拆除、新建、改造等等工程的动员工作全担在扶贫队和村干部肩上,我凭着女人的温柔与细腻认认真真开展工作。磨石湾村民组贫困户付学志之妻患病,我背着孩子去其家中宣传新农合政策,使之及时到医院治疗;张家寨村民组李少飞奶奶常常因家事心情不好,我挤时间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快乐生活;建设通户路时,施工队有时找不到工人,我与队员们又转变角色,手握工具出力流汗……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们因我对扶贫工作的执着而感动,于是逐渐用热情和微笑接纳我们娘儿俩。
万朝先参与“三新一清洁”行动
凡人都有家,但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家中四位老人身体及生活、还有大女儿的学习,我平时靠电话关照,只有每月背孩子进城打预防针才能看看亲人。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发烧,就托同事去10公里外的郎岱镇买药,服后未果,只好请假背孩子去城里医院诊治。孩子稍有好转,娘儿俩又急匆匆返回了牧场村。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流逝,孩子在我湿了又湿的背上成长。为了工作我忍痛给孩子断奶改用牛奶。孩子适应后,便将其送回家托人照顾,自己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
在这场输不起的扶贫攻坚战中,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而只是兢兢业业把村民们的一件件“小”事做得扎扎实实,用真情融化干群间的壁垒,用执着弘扬新时代奋斗不止的精神!
通讯员:郭府祥
编辑:代艳 宋宜霖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