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绿辉映,涤荡心胸;六畜兴旺,安居和谐;农旅融合,持续之美,这就是蝶变后的六枝大地。
近年来,六枝特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标实现“清洁整洁、精细秀美”农村生态家园目标,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等系统工程,着力建设“清洁整洁、线条有序、色块和谐、主次协调”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点,致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高位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
六枝特区区委、区政府超前谋划,科学部署,把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点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细。为推进项目顺利实施,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委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组。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六枝特区及时起草了《六枝特区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将全区224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居)分为引领示范性52个、重点推进型82个、夯实基础型90个,分类型、分批次、分重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精致建设 彰显农旅融合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六枝特区结合农村污水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两水”共治,完善提升并举,大力推进示范点“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侧重修复乡村风景林,留存有乡愁记忆的老房子,保护传统生产生活设施、民间生产工艺,留存村落肌理。
绿色发展风帆正举行,农旅融合立在六枝。六枝特区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串联美丽乡村旅游线路,发展农家乐,打造旅游休闲产业村;依托村级现有传统工业基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特色农业村;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对村庄内的古民居等历史遗存予以保护性修复,打造文化特色村。
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六枝特区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综合把握乡村振兴“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全面分析乡村振兴对资金投入依赖的重点环节;以“五大振兴”为抓手,采取“半月一调度”的方式,在开展“重资金”投入的产业和生态振兴基础上,对“重力度”投入的文化、人才和组织振兴进行全面督促推进,确保全区“五大振兴”统筹推进。
随着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落别乡牛角村建立了贵州首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农村垃圾处理中心,形成了一个村庄垃圾回收处理绿色生态闭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每到夏季,在牂牁镇半坡村花团锦簇,瓜果飘香。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纷纷感叹“农村让城里人更向往”。农村整体环境、农户精神面貌和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提升环境 壮大富民产业
按照“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思路,六枝特区打造了一批秀美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广大乡村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人居环境是农民幸福指数的“风向标”,如何提升人居环境,是六枝特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重中之重。为此,全区大力开展“八乱”整治活动和农村垃圾“清零”行动,完善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区新增投放垃圾收集箱3084个,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车95辆、转运车16俩、其他辅助收运车11辆;采购智能定位系统(GPS)135个,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
走进落别乡牛角村村民王大爷家,修建的厕所周围有保温板,屋顶有玻璃盖,还有通风管、小窗户等设施,而且蹲便器上面有个盖板用来隔绝臭味,厕所门口还安装了声控电灯。“晚上咳嗽一声就亮了,特别方便,夜里出来上厕所都不用拿手电筒。”王大爷说,“家里原来的厕所是用木板搭的,冬天刮大风,特别冷,儿子儿媳从城里回来看我,用不惯家里这个厕所,当天来当天回。新建的这个厕所,无臭味,冻不了,孩子回来也愿意在家住了。”
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在完善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六枝特区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打造农业产业特色村。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基本实现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乡镇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区统筹上级各类资金1.58亿元实施项目55个,整合财政资金2.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8个,发展农业特色产业7.26万亩,以创新开展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大樱桃“高效园”、肉牛spv项目、特色生猪养殖项目为抓手,提质增效产业2.75万亩,启动标准化养殖场建设3个,发展林下经济24.5万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创建文明乡镇13个、文明村172个,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为87%和81%。
融媒体中心记者:罗琴
编辑:王薇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