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喜迎二十大 贵州日报特刊|花繁叶茂日子甜
2022-10-16 10:33:13
  •  aec0f6c87156469f9c5553a7b09c19dd.jpg 

    青山掩映、绿树滴翠,风吹稻浪、瓜果飘香,农家小院、温馨祥和,村间小道、新农人忙……


      这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地方——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那一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感悟谆谆教导、铭记殷殷嘱托。花茂村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苦干实干、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奋力闯新路、开新局,不断绘就花繁叶茂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组织引领地生金


      农事催人忙。寒露过后,距离花茂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的“稻油轮作”基地里,稻谷刚收成,村民们背上新鲜的油菜苗,推着旋耕机在田里来回作业,犁土、下种、覆土。在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正忙着组织群众给新收的稻谷脱壳。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荒茅田”是花茂村过去的写照,也是群众的心病。


      “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考察时的话语何万明永生难忘。


      2016年,花茂村瞄准土地整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的土地“小块变大块,短块变长块,荒地变良田”。同时,依托引进的九丰农业集团,创建绿动九丰、红枫圣源等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流转土地到村级合作社,让村民“流转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享红金”,打造出2000多亩“稻”产业和蔬菜基地,走上了现代化农业的新路。


      “稻+鸭”“稻+蛙”,“稻菌”轮作、“稻菜”轮作,花茂村实现了一地多收。“村合作社成立的6年多时间,发放群众务工工资近800万元,群众分红170万元,给村里创造了10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老百姓的归属感越来越强。”何万明说。


      “产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多元。”回乡6年的村民杨绍娥对村里的变化感触颇深,“家里的土地流转进了合作社,我就在基地里上班,也算是‘一地多收’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打好以农村“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及农村饮水安全“3+1”保障“四场硬仗”。


      向幸福路迈进。花茂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启动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新建改建1000余栋黔北民居,铺设硬化串户路、通组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铺设天然气管道4.7公里、自来水管网11公里,建成4个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治理生态景观河道8.8公里,核心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花茂村面貌大变样,群众生活出行更舒心。


      “一项项好政策来到我们村,村里一年一个样,建起了漂亮的楼房,盖起了温室大棚,一条条通村路、串户路连接起了家家户户,农耕机器直接开进了田里……”告别手抬农机的历史,流转土地种了120亩烤烟的陈泽东成为了花茂村的一名致富带头人,建了房、买了车,一年收入60多万元,越干越有劲。


      “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大家把事业干好、把日子过好。”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介绍,从2015年起,花茂村还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吸引2000余名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现在,花茂村年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生意一直火爆。遇上旅游旺季,老板王治强和工人更是忙不过来。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花茂村考察时在王治强家的院落里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的情景,王治强记忆犹新。


      “这话真是说到我们心坎里了,花茂村的乡亲们就是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劳双手干出了幸福的好日子。”王治强是花茂村第一批返乡创业者,他改建自家的房屋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现在,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到他家看看,品尝特色美食。


      返乡创业的年轻小伙陈义兵也吃上了乡村旅游饭。2015年,他与妻子陈建丽开起自己的农家餐饮店,取名“苟坝印象”。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这句话陈义兵深刻在心。改良、宣传花茂村传统美食盬子鸡,推广陶艺文化,开办民宿,打造吃喝玩乐一体的乡村旅馆,创业7年来,“苟坝印象”生意蒸蒸日上,2021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总书记时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鼓励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现在我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已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陈义兵说,他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花茂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助力,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就近就业。


      省第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生产生活各种需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花茂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深入挖掘红色、民俗、农耕、土陶、造纸等乡愁文化,积极发展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打造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红色之家、乡愁小道等旅游路线,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馆18家、农家乐12家、土特产品店18家。2021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45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4.38亿元,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花茂寻找乡愁,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新征程上新作为


      走进花茂村党群服务中心,生活超市、自动取款机、智能快递柜等便民设施齐全,乒乓球桌、塑胶篮球场、健身器材等休闲设备俱备。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认真落实‘五民工作法’,千方百计帮群众想、竭尽所能教群众会、身体力行带群众做、齐心协力促群众富、真心实意让群众笑。”彭龙芬说。


      说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花茂村村民袁向敏说:“相较过去,大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都改变了很多。”


      过去,“他又碰到我家田土了”“垃圾不要丢到我家附近”,群众常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现在,村民的目光都集中在蔬菜怎么种、怎么开电商、乡村如何发展等话题上。


      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引导力,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挥领头羊作用,花茂村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深入开展“联户联心”工程,构建“1名村干部联系10名党员、1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服务机制,瞄准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


      为弘扬移风易俗好风尚,花茂村“两委”干部积极组建感恩教育宣讲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组开展惠民政策宣传,并依托讲习所、道德讲堂等建立村民“说事室”,民主协商村级重大事项。同时,鼓励党员带头示范,积极举办农民丰收节、篮球运动会、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体活动,开展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评选活动,让乡风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


      近些年,花茂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在乡村振兴路上,彭龙芬说:“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奋斗永远在路上,要继续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美丽乡村更宜居,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情景再现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遵义县(今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走进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特产服务中心,访农家乐“红色之家”,考察制陶工坊,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情况,与村民群众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十分关心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对花茂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据新华社电)

    f3dc954dfa2d4105be0d3d5fd1c71f06.jpg花茂村村民感谢党的好政策。田维野 摄


      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


      花茂村村民杨绍娥:


      6年前,花茂村村民杨绍娥还在广东一家灯饰厂打工,丈夫在茅台酒厂工作,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里。村里成立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她与大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一样,回到村里,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梦想。


      “总书记,有机会欢迎您再来花茂村,逛逛我们村的陶艺街,尝尝我们的盬子鸡,住一下我们的新民宿,看看我们的幸福新生活。”杨绍娥说出了她的心里话。


      人物故事


      创业青年陈义兵:红色旅游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走进花茂村土陶非遗文化街,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名叫“苟坝印象”的综合性文创体验店。


      “游客来了我们家,可以品尝新鲜美味的盬子鸡,可以体验土陶文创产品的制作,参观传统土陶制作的遗址。”32岁的青年创业代表陈义兵,7年前作为创业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坐在一起,汇报花茂村的发展情况。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茂村后不到半年,陈义兵夫妇的“苟坝印象”文创店正式开张。


      “我与妻子放弃了在遵义城区的工作,我们的创业梦想就这样在花茂村起飞。”陈义兵回忆,开店初期,店面只有300平方米左右,经过7年多的发展,先后投入了600多万元,如今建成了占地面积达五六千平方米的红色旅游基地。


      今年,“苟坝印象”还邀请一家苏州的专业设计团队,对店面进行装修升级,建成贵州特产体验区。“现在可以同时接纳500人就餐,重点打造盬子鸡等特色美食。”陈义兵的妻子陈建丽说,除了餐饮和陶艺,他们还打造推出空营地、民宿等更多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很‘甜’,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陈义兵说。


      记者手记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采访中,不论群众口中,还是干部行动上,均能看见组织引领的“影子”。


      护林员侯光孝说:“村‘两委’班子关心我,照顾我,帮我安排公益岗位,还指导我种植辣椒,真心实意带我致富。”


      村民陈德玉说:“出门有村公交,困难事干部帮办,村里还给老人交养老金,这样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勤劳、肯干,侯光孝拆掉泥土房,修起了两层新房;细心、用心,陈德玉有了固定工作,成为村合作社的小组长。


      产业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马路从一步一脚泥到铺上柏油、村民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一路走来,花茂村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记挂在心,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用苦干实干换来幸福生活。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尚伦静(实习)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