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端上餐桌的“非遗” 岩脚面的前世今生
2023-11-24 10:48:28

  • 1658年,清军分三路攻入贵州,南明王朝东阁大学士张佐宸力劝南明永历帝停止逃亡国外未果,失望至极,不愿做叛国之臣的他选择隐姓埋名,在六枝岩脚隐居下来。喜欢吃面食的张佐宸用从明宫廷学来的制面技术,结合岩脚地方独特的泉水、原料,制作出劲道十足、脆如春笋的面条,这便是岩脚面的起源。

     bc0371b3adbb4bcba46c1ecfb1abb84b.png

    小小一碗面条,背后是350多年的传承

    张佐宸何许人也?《明史》《南明史》等对他都有记述。张佐宸出生在湖广平溪卫(今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字心乙,是崇祯癸未科进士,官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等,属于一品大臣,相当于南明“宰相”级人物。

    张佐宸的故事已经远去,但他所创的岩脚面却流传至今。张佐宸在岩脚隐居期间,与当地人及过往行商相处融洽,面条的制作方法也在那时流传开来。岩脚面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也全面保存下来,成为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有限,小麦产量较低,只有少数富裕家庭偶尔才能享用岩脚面。随着时代发展,岩脚面的受众逐步扩大,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美食,是当地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好看不过斗笠汉,好吃不过岩脚面”的谚语。当地有文记载,“旧时,镇上数十家面坊,铿哐之声十里相闻。”由于制面原料的需求,岩脚镇也成为六枝少有的拥有小麦种植传统的乡镇。迄今有500多年历史的岩脚镇地处交通要道,一直是商贾通行、货物集散的重镇,岩脚面作为当地特产,随着流通一点点打出了名声。民国时期,岩脚面引入制面设备,产量大增,据《郎岱县志》记载:“岩脚机制面,亦属本县特产,始生产于民国十八年,未几即声誉远播,畅销附近邻县及省内贵阳、安顺等市镇以及云南昆明、昭通等地,民国后期,有百余台面机生产,年产二百余万斤。”

     2c0fcd03242949d89e13cacb5e181dd3.png

    岩脚有许多面条作坊,面条已融入当地人的饮食文化

    岩脚素有“百泉古镇”之称,由于喀斯特地貌产生的地下泉水,经技术鉴定,属锶偏硅酸重酸型矿泉水,并有碘、锌等微量元素,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元素。传统的岩脚面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就是当地的泉水。

    岩脚面所用的碱是青蒿土碱。将晒干后的青蒿烧成灰后,将灰倒入锅里煮,煮开的水经过多次过滤,所得的碱水蒸发后获得的碱原汁原味,没有添加化学物质,这也是岩脚面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

     763e51581fd44e7cbb3610c11e713f7e.png

    工人正在使用土法制碱

    原料取用当地优质小麦,通过石磨、水碾、碓窝等传统的用具,研磨获得的面粉各种营养成分全部得到保留,而且很容易吸收。

    备足的材料,在通晓制作技艺的师傅手里开始了蝶变的过程。泉水、土碱和面粉按比例和面,在这过程中可以根据口味加入鸡蛋、蔬菜汁等。压面过程会将面团碾压擀制成厚薄均匀、状如草纸、不破不漏的面皮。最早通过刀切,如今利用压面机将折叠成块状或筒状的面皮加工成面条,之后在通风处经过不下于五个小时的晾晒,就能看到市面上常见的、易于保存的岩脚面。

     4222b55a2fc841d7a8b7527717196fff.png

    工人使用压面机进行压面步骤

    2008年,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成立,为延续350多年的岩脚面的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变化。公司选址廻龙溪畔,现占地面积近100亩,建有两条生产线,拥有大型磨粉石磨30台套,近1000平方米的仓库,已成为六枝特区最大的岩脚面生产企业。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订单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畅面业始终没有避繁就简,仍严格按照岩脚面传统工艺制作生产,着眼于无添加土法制碱、磨面等关键环节,还专门设置了纯手工制面的生产线,用于参观体验和手工精品的制作。大畅面业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并在自身成长中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小麦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岩脚镇立足于自身悠久厚重的言商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以岩脚面条为特色文化主线,在厂区对岸建起了面博园,同附近的古镇、温泉、文化广场、直播基地、奇山秀水连成一线。

     4f4bee7a487142cd8ca298cd51c1907a.png

    岩脚面博园已成为当地旅游打卡地

    面博园门口,坐落着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的“中国最大的石磨”。这座被称为“中华第一磨”的石磨采用贵州特有的白云石,历时18个月完成。上磨两半拼接,直径3.505米、高1.002米,下磨三半拼接,直径4.815米、高0.98米,重99吨,需60多人同时用力才能推动。

    面博园内建有中国目前唯一一座以面条命名的博物馆——岩脚面条民俗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岩脚古镇的历史物件,展示着岩脚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直观的了解到岩脚面的古往今来,还能学习到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面条、历朝历代面条的发展等不少中国面条相关的趣味知识。

     bc252fc8fb1248468f97983f9a319fce.png

    面条民俗博物馆内部

    如今,岩脚面博园已经成为当地一处旅游打卡地,大畅面业为丰富游客体验,推出了互动体验和福寿面宴。在廻龙溪上的廊桥中摆上长桌,来自四方的游客品尝不同口感不同造型的岩脚面后,或带上几包,或将邮寄地址发给销售人员,或在手机上打开APP直接下单,岩脚面作为一方特产、一张名片,更是一脉传承,正走得更远。

    融媒体中心记者:令狐荣骏  汪琪  马也    通讯员:潘金洪


    编辑:汪 琪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