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通知》,六枝特区岩脚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岩脚镇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北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盐商文化贯穿岩脚镇的整个历史,古时为东去湖南、南下广西、北上巴蜀、西进滇地的必经之地,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古代驿站,也是川盐的集散地,曾是贵州西部最繁华的商埠。
岩脚一角
古时交通不便,食盐都是靠人背马驮,沿古驿道而来,这里的“八大盐号”当时很有名气,马店也多达十多家,其中唐家马店规模最大。当时这里乡民如织,商铺连片,叫卖声不绝于耳。繁华的街市、林立的商铺成就了乡村古驿的兴隆,昔日的岩脚就有“小荆州”之称。
唐家马店旧址
近年来,岩脚镇在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将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重中之重,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以文化赋能乡镇发展。
岩脚镇镇长刘学辉表示:“古镇文化遗产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中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而新镇区不仅需要靠‘形塑’呈现,更要依靠内在气韵的‘神塑’。为了将新镇区的建设和古镇的保护更好地统一起来,我镇采取城镇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方针,把古镇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当中,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争’与‘让’,将古镇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新城镇发展之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交相辉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合桥
走在岩脚古镇盐商文化街上,石板幽幽、旗号飘扬,这是岩脚镇最早的街道,600多年的时间洗礼,这里成为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画卷。古老的谢家茶楼、唐家马店被框入摄像头,岩脚醋、岩脚肉饼、岩脚面等传统美食俘获了一代又一代游人的味蕾。盐商文化街一头通往太和广场,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酒厂,在小城镇建设时被修建成群众活动的中心,如今更是当地文旅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岩脚肉饼
岩脚乡集文化博物馆就坐落在太和广场一隅,博物馆的管理员兼解说是年近60岁的付志明。他小时候就住在太和广场原址的酒厂,早年在外打工,岩脚镇小城镇建设时参与其中。如今,他为一批批游客介绍着家乡的历史故事。
目前,岩脚镇镇域范围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6 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包括5 个文物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项。本次入选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对岩脚镇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肯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
俯瞰岩脚
岩脚镇镇长刘学辉表示:“我镇将持续深挖古镇盐商文化、家族文化、面条文化等,将古镇深远、浓厚的历史文化呈现在广大游客面前,让历史‘活起来’和‘火起来’。侧重点是通过完善保护性措施,引入投资商开发利用好古镇上的古建筑,开发民宿、茶楼等业态,重现盐商古驿道的繁华,为古建筑注入新气息,真正打造属于古镇的独特气质。”
融媒体中心记者:令狐荣骏
编辑:马 也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