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黔中村:崖上硝烟落定处 红色村庄展新颜
2024-09-20 10:02:10
  • 黔中村隶属牛场苗族彝族乡,位于牛场乡东南部,居于黔中水利枢纽和懒龙河水库之间,有“黔中半岛”之称。2004年,六枝特区撤销牛场乡大寨、埃冲、上寨三个村合并组建而成,因“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该村,故命名为黔中村。全村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0亩,19个村民组,居住有汉族、苗族、彝族、回族、仡佬族等共800多户3000多人。

    b7b8c974fa7a481eb21e8cdf5cd94b53.jpg

    俯瞰黔中村

    这里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著名彝族文化学者安健的出生地。安健,字舜卿,彝族,1877年8月22日出生在贵州郎岱县岩脚场洼乌底(现黔中村下官寨)一个土司家庭。1905年留学日本,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处理西南,尤其是贵州方面问题的得力助手。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安健参加陈延年、周恩来等组织的“西南同志会”外围组织,常与共产党人接触,受到共产党的影响,被视为“赤化分子”。1929年10月12日,安健因脑出血医治无效于云南昆明逝世。安健墓位于牛场乡兴隆村,1985年1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健临终前有联曰:“革命未成功,齐家勿忘治国;讨逆须用武,桴鼓以代弹琴。”

    86d5ec50a23a41ca95657156809367c9.png

    安健墓

    1930年,国民党政府在位于黔中村的懒龙河畔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属会剿”,集中郎岱、水城、普定、织金、大定(今大方县)五县的兵力围剿占据窗子洞的安氏兄弟,战了数月仍久攻不下。

    1950年,郎岱和平解放。国民党“国大”代表、“黔西北反共游击总指挥部”参谋长安克庚将大批粮食、枪弹、煤炭等搬入“固若金汤”的窗子洞,企图藉此与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抗。4月27日傍晚,解放军第二野战军45师135团2营、3营,会合49师146团3营,向盘踞在窗子洞的安克庚匪部发起围剿。

    窗子洞位于懒龙河畔的悬崖峭壁上,因有三个约一平方米呈四方形的天然洞口而得名,据说以前三个洞口离懒龙河水面近百米。天险般的洞口,只有半山腰有一条开凿出来的、宽约3米、长约300米的跑马道可通往,洞内相互连通且有水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

    2eae4a5e78994ae3a4e75c052a7ff550.jpg

    窗子洞

    数日激战后,解放军在5月2日发动总攻。匪徒利用地势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之时,7连战士张科勇怀抱机枪,坐在竹筐中,从50多米高的崖顶缓缓而下,悬停在洞口上方。匪徒误认为是石灰、辣椒粉、炸弹又来了,纷纷躲避。张科勇抱着机枪向洞内一阵猛扫,匪徒们被压制在溶洞底层。11连战士趁势迅速从侧面接近洞口,并向洞内投入一批手榴弹。趁着烟雾,副班长高连凡首先冲入洞内,土匪随即崩溃。激战中排长张光乾、班长张护林、殷殿玺、赵挺、丁彩和,副班长杨光保、战士祝永法7位解放军官兵壮烈牺牲。

    此次战斗,活捉匪首安克庚和洞内匪徒300余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六O炮3门,长短枪数百支,大烟近百斤,猪肉数百斤,粮食数万斤。电影《云雾山中》的不少实景就拍摄于窗子洞。

    围剿窗子洞牺牲的7位烈士,最初安葬于原新场区上官乡洼乌底。1984年迁葬于新场乡老院子懒龙桥。2016年懒龙河筑坝蓄水,又迁葬到牛场乡的黔中村。六枝特区人民政府拨专款,对新迁入地进行规划重建,于 2018年4月完工,更名为“龙桥烈士陵园”。

    e5a19aea80e447d08037fb638b39405c.jpg

    龙桥烈士陵园

    “龙桥烈士陵园”还迁入了六枝特区境内在剿匪战斗中牺牲、为保卫解放成果捐躯、在滇黔铁路施工中殉职的烈士,目前共有44位烈士在此长眠。

    “龙桥烈士陵园”内的“六枝特区红色文化陈列室”,是六枝特区党员干部群众缅怀英烈、追忆历史,接受革命文化传统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的地方。自2023年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两千人次,大家通过参观,了解那段凝重的过往和艰苦奋斗的岁月,自觉培育和弘扬革命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3bafd8113e364fe39d2fcd11906fee6c.jpg

    六枝特区红色文化陈列室

    2022年以来,黔中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和村庄治理,紧紧围绕“一线一陵一室一洞一寨一基地”进行规划布局,即形成一条红色游览环线;修缮龙桥烈士陵园;改扩建红色文化陈列室;恢复安家窗子洞剿匪作战旧址风貌,复原跑马道;打造一个红色文化主体村寨和一个国防教育拓展基地。现在的黔中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走进黔中村银杏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枝繁叶茂,生长旺盛,嫩绿的扇形叶片在夏日清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村民们穿梭在银杏林间采摘着新鲜优质的银杏叶。2022年以来,黔中村引进了矮杆银杏种植项目,目前种植近1000亩。极大地巩固了黔中村脱贫成果,有效地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5199acf0ebe54e5aa3842e75bd4544b4.png

    黔中村产业基地

    黔中村第二大支柱产业是烤烟,现种植380亩。由于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加上成熟、完善的技术,黔中村种植的烤烟,上等烟叶占82%,为全市第一。除了化肥、劳务费等支出,每亩烤烟纯收入1000元。另外,黔中村还种植有藤椒200余亩,果类作物枇杷、核桃、猕猴桃等漫山遍野。

    黔中村支书陶菊燕介绍,黔中村依托创建“红色美丽村庄”的契机,按照“红+绿”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采取“组织引领、村干部带头、干群抱团”的方式,切实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优势。

    融媒体中心记者:令狐荣骏 唐 睿  张琳稳  文稿原作:尚容学


    编辑:唐 睿

    值班主任:王 薇

    执行监制:何 勇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