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老西门689街坊房屋征收最后一家住户正式搬离。由此,老西门689街坊成为了黄浦区首个半年内完成征收并且不留“尾巴”的征收地块。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达到100%、居民签约率达到100%、居民搬迁交房率达到100%。
老西门689街坊
“三个100%”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它的成功模式
能否为更多中小型街坊的旧改征收
提供经验?
简屋陋室中居民的最大期盼
10月初的老西门689街坊,征收工作已基本结束,居民们早已撤离。
“居民们的生活环境普遍较差,旧改征收的愿望迫切。”老道前街3号的居民赵建明告诉记者,由于房龄长、结构差,台风暴雨天漏雨、如厕需拎马桶、使用公共厨房有安全隐患等问题给居民生活起居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随着房屋日益老化,且各种历史遗留矛盾错综复杂,环境脏乱差,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的压力也困扰着管理部门。
据了解,老西门689街坊旁边的文庙也计划进行改建。区委区政府于2018年10月22日正式启动了老西门689街坊改建项目,并将东至梦花街160-162号、文庙,西至老道前街,北至梦花街,南至老道前街47号列入房屋征收范围,涉及征收改造旧房建筑面积1327.02平方米,包括居民50证、企事业单位1家。
组织到位部门联动齐发力
为了能快速有效地完成老西门689街坊房屋征收工作,根据区委区府的工作要求,早在去年底就组建了老西门689街坊房屋征收项目部,按照“项目为主、部门参与、责任到人、协同作战、依法征收”的基本原则,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并由项目部统一牵头,部门派员参与,明确分工及工作职责,规范工作行为,并充分发挥各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凝心力聚,确保房屋征收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党建联建聚合力助推“阳光征收”
在基地会议室里,老西门689街坊的项目负责人看着墙上一个个表示已搬离的小红标签,颇为感概:基地虽然体量不大,但半年内实现“三个100%”真得不容易。这一创新的旧改成绩,需要我们征收人员有背水一战敢担当的勇气,更需要街道、居委和居民们齐心协力去攻坚克难。
而大家“拧成一股绳”的背后,是党建联建平台聚合力作用的发挥。为了促进征收工作有序推进,区旧改办、老西门街道以区域化党建工作精神为指导,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方资源,搭建起了党建联建平台。区第四征收事务所与文庙居委党建联建签约,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横向合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互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服务居民。
有了党建联建机制,征收事务所通过地块居民区党总支,与居民搭建起了更为畅通的沟通平台。
当好居民们身边的“老娘舅”
在旧改基地里,每天听得最多的词汇就是“搭平台”。当居民家庭内部对补偿款的分割存在矛盾而无法顺利签约时,旧改办、项目部、街道、居委会、社区民警、律师等就会组成联合团队,从情、理、法多个角度为居民解决矛盾。
“80%家庭需要搭平台调解矛盾,一户家庭最多搭了几十次平台才解决。”第四征收所董事长郑宏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这些积压多年的家庭矛盾都在旧改动迁中爆发了出来。
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庄卫勤表示,在老西门689街坊,私房的家庭内部矛盾最突出。街道、居委工作人员就与经办人员组成一个个“老娘舅”小组,为居民打开心结,理顺征收所得。多方努力配合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家每户都高高兴兴地签约,开开心心地搬离。“旧改征收也讲求‘售后服务’,不是签下来就完成任务了,而是要进一步帮助居民化解家庭矛盾,让他们就算搬走了以后,每家过年时还能坐在一起开心地吃饭。”庄卫勤书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西门689街坊居民们的家庭矛盾都顺利化解了,50户居民没有一家因为此次征收弄上法院,居民们也开开心心地实现了没有强迁、没有上访矛盾的搬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