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纷至沓来,演出精彩纷呈——自从去年环人民广场地区启动建设并命名“演艺大世界”以来,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拥有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是国内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本届艺术节期间,这里的精彩演出更是接连不断。
这里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
一样,也不一样。昨天,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艺大世界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从业者就“演艺大世界,形态多样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上海演艺大世界的未来有了更明晰的轮廓。
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热情拥抱戏剧
如何吸引年轻人放下手机走进剧院——这是论坛上不少国外艺术节组织者、剧场从业者共同的话题。
在上海,情况却不尽相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助理赵晨琳以自己参与的《不眠之夜》《摇滚学校》等项目为例:“我们的统计发现,70%以上的观众是22岁—32岁的年轻人。”此前,她曾走进中小学推广戏剧文化,现场询问后发现,2/3的学生看过音乐剧,其中不少人还是在海外观看的演出。
“上海的年轻观众正以10多年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密切接触戏剧。” 在赵晨琳看来,上海的年轻观众对戏剧从过去艺术殿堂式的仰望到现在朋友伙伴般的平视,说明新时代经济更好之外,也有年轻人渴望更平等、更密切沟通交流的文化自觉。很多年轻人已不满足于走进剧场观看演出,他们渴望演出前的专家解析,演出后的剧组交流。“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摸索并引领青年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好的剧场服务和剧场‘周边’,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生态链进行探索。”
几部好戏,能否带动“一条街”
昨晚,葡萄牙独角戏《无名先生》在上海大剧院开演前,导演兼主演埃尔马诺·桑丘看到了剧院里热闹的一幕:位于大剧院一楼的艺术品商店、咖啡店,观众川流不息。
“衍生品”仅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据上海大世界总经理陈轩介绍,一家美国人造冰企业专门与大世界探讨,希望把大世界作为“样板房”,推广自己的新技术。而昨天正式启动的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开通演艺节目、演艺项目、演艺空间三大类别项目。客户如果需要组织一台演出,只需语音报出节目类型、时长、预算等需求,平台就能智能化匹配出演出场地、节目单等完整“菜单”,还能进行节目智能更换等调整。未来,演艺艺人、演艺制作人、演艺经纪人三大板块也将开通,助推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文化的带动效应,还在于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演艺大世界所在的黄浦区打造起“看大戏游上海”的“演艺+商业+旅游”新型业态融合模式,以多部经典演出串联,设计出三条经典文化旅游路线。此外,演艺大世界还在探索“演艺+导览”模式,由专业嘉宾带领观众体验演出背后的故事。
文化需要培育和滋养
“每次从高架上路过,看到大剧院的灯亮着,就知道有演出正在进行,心里有种温暖踏实的感受。”资深观众对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的一席话,让她感受到肩负的责任:文化是滋润城市的甘露。
如何把游客“打卡”变成观众“享受”,集聚人,同时留住人,并且让人愿意一来再来?关键还是好作品。
“不管建筑多么恢弘,如果内容不够精彩,这也就是一个建筑地标,称不上是文化地标。文化地标一定具备文化的典型性意义。”在张笑丁看来,优秀的剧院除了做好演出服务,还需要提高制作生产能力,承担更多社会美育的功能,通过以优秀剧院为主体凝聚演艺人才,使游客向观众转化,带动区域演艺生态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从而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
需要“培育”的不仅仅是观众。一名美籍青年艺术家告诉记者,自己在上海展览时最心仪人民公园内一处展演场地,然而几经接触最终没能成功。一些带有实验性质的VR话剧,一场仅能容纳15名观众,想要短时间内获得商业盈利很难:“文化需要培育和滋养,上海的演艺大世界在具备初步实体框架后,更应在内容这一关键‘软实力’上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