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旧区改造征收签约总量刷新纪录,黄浦咋做到的?(三)
2019-12-15 10:42:33 王月华
  • “一地一策”,多途径保护城市肌理

    旧改,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城市记忆。如何根据地块特点和性质,强化“一地一策”,多渠道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多途径保护城市肌理?黄浦进行了有效而积极的探索。

    574e848f00524375b57b63b6f6da4a25.jpg

    位于黄河路281弄的承兴里,是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砖木与混合结构的新旧里弄式石库门建筑群,小区整体肌理完整有序,属于历史风貌保护街坊。然而,那些能从自家窗口望见闹市区商业街的居民们,依旧过着合用煤卫、甚至全屋“暗室”的生活。

    这里,人口密度极高,房屋结构和设施因常年过度使用而残破不堪。单纯依靠修修补补,已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现代生活所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只能想尽办法释放出部分空间。黄浦积极创新,在全市推出首个“抽户”释放空间从而推进社区旧改的模式。

    0c97aad049bf447daf62c67aa3ab4719.jpg

    经过挨家挨户走访、与居民进行充分沟通,区房管部门制订了抽户原则:优先考虑处于原始公共部位的居民,优先考虑居住密度特别高的住户,优先考虑面积特别小的家庭进行“抽户”。

    整个改造过程秉持“走的”和“留的”同等受益,得到了居民积极配合。抽户改造的模式,为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保留提供了更多可行路径。

    0bc18c6f483f4223b161cf0365f064d0.jpg

    同样,在老城厢,黄浦提出,以复兴东路为横轴、河南路为纵轴,将老城厢区域划分为四大象限,其中福佑地块所在区域为第一象限、露香园地块所在区域为第二象限、文庙所在区域为第三象限、乔家路所在区域为第四象限。目前,各个象限分区域都在有序推进旧改,同时黄浦区正分门别类地梳理与甄别地块内的保留保护建筑,并提出方案,以更好地保护利用好老城厢这块上海本地文化的“摇篮”。

    (完)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