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米巨幅剪纸作品《上海童谣》再创辉煌!
2019-12-25 17:04:34 守白艺术

  • 12月22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陌上山花灿烂如笑》在深圳鹏城举行。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协主席、上海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之17米大型剪纸长卷——《上海童谣》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山花奖”,打破了近年来上海在中国民间艺术“工艺美术”项目上无缘“山花奖”的局面。此作品在2007年“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还曾荣获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

    如何既能传承中国非遗剪纸,又能保护上海城市文化?李守白在2006年历时六个多月,创作了这部长达17米的剪纸长卷《上海童谣》。李守白擅长剪纸语言为载体,讲述上海城市故事和上海民众生活。

    《上海童谣》长17米长、高0.8米的巨幅作品,收集了39首《上海童谣》,刻制文字1757字,塑造152位人物形象以及46只可爱的小动物。

    《上海童谣》描述的是上海小囡童年玩耍的场景,画卷表现了上海各种传统玩具,有些早已经失传了,有些仍然受到现代孩子们的喜爱。上海人的童年就是在弄堂里度过的,只要看到上海小囡和这些小玩具,上海人都会感到亲切无比,用现在的话说,小时候的传统玩具都是开发智力的重要工具。跳绳、踢毽、下棋......那时候弄堂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邻里间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东家王伯伯,西家张阿姨,都是一家人。这些场景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李守白剪纸作品的灵魂所在。

    石库门弄堂文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上海人智慧的象征。如今上海的石库门和老建筑越来越少,那些伴随上海小囡成长的特色玩具几乎找不到了,孩子们说起上海话来也不再那么流利。要如何抢救和保护上海文化?李守白作为非遗传承人,肩负着拯救上海传统文化的重担,创作《上海童谣》便是他保护海派文化的方式之一。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