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非汛期是备战,汛期就是实战。长久以来,上海市黄浦区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综合管理科科长谢骏养成了一种“职业病”,无论多晚,一听到雨声就会惊醒,接到预警立马赶往单位。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他和各抢险救灾队伍的同事形成了一种默契,不等市民求救电话,在暴雨警报发出后,总是第一时间出发赶赴险情易发地点。
“半路出家”的防汛干部
“虽然一工作就参加区防汛办的防汛值班,但真正挑起这副担子时还是感到责任不轻。”从事防汛工作11年来,谢骏认为,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向一线防汛干部职工多讨教,“比如,道路和小区排水走向、如何通向管网、为什么会有积水、是养护管理原因还是基础设施短板等。”
“近几年都有20多次暴雨、700多毫米的汛期降水量,超标准的也会碰到几次。”谢骏说,假如遇到几次高于36毫米每小时降水量的情况,城市排水系统就会面临严峻考验。市政道路、居住小区排水管网的疏通养护情况、道路雨水口垃圾的清理状况等种种因素都会影响排水速度。
每年汛期前,谢骏都要到一线堤防、易积水地区检查、了解现场情况,督促、指导、帮助各防汛相关单位做好防汛预案和备汛工作。谢骏说:“暂时解决不了的,就需要记录在案,以便以后有相关工程实施时一并进行改造。无论如何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确保黄浦区安全度汛。”就这样,10多年来,他牵头落实完成了90余处易积水街坊的排水系统改造,有效缓解了老城区排水的老大难问题。
不仅如此,谢骏还积极推动防汛信息化建设。除了每年加强防汛干部的信息化操作培训外,他还推进将防汛视频会议系统纳入街道网格中心平台的整合运转,使黄浦区各街道防汛指挥部能够尽早地发现和排除隐患,区防汛指挥部也能在应急防御工作中更高效统筹调度。
平时值守,战时冲锋
在每年长达100多天的汛期中,在每次台风、暴雨和天文大潮汛的严峻考验中,谢骏都能及时赶赴岗位值守。
每年春节过后,谢骏就开始启动防汛预案工作。“为了不留任何纰漏,有些预案需要反反复复修改。”
谢骏说,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去年9号台风“利奇马”的威力。“2019年5次台风值守依然历历在目,应对超强台风‘利奇马’后,就知道预案还有许多细节可以改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数据、资料在等着谢骏分析汇总,连续的不眠之夜等着他值守。“防台风是防汛工作中的特种作战,是对头脑和身体的极度考验。”谢骏说。
汛期的状态就是常备不懈
“每年汛期的状态就是常备不懈。”谢骏说,起初他也不知道防汛工作这么忙,非汛期备战,汛期实战,汛期过后还要总结研究问题。
谢骏最担心的是早晚高峰时期。“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城市的正常运行受到较大影响,有时为了抢时间,只能提前出动。”因此,他养成了晚上一听到雨声就醒,随时准备出发的“职业病”。
上海市黄浦区内一处位于大桥下的地铁站周边区域容易积水。由于该区域目前难以改造,并处于视频探头盲区,每次暴雨,区防汛办会提前查看现场,确保能第一时间处置险情。
谢骏常说,多年来的防汛工作离不开同事们的支持、理解和信任。“调动这么多人做同一件事,需要互相尊重,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