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历史|拉开新上海大红帷幕——70年前接管申城二三事
2019-05-27 14:56:39 宗边 宗哲麟 孙超慧
  • 676ccc2c02524888aaecb2b86dddc67e.jpg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攻占了苏州河以北守敌的最后据点——杨树浦发电厂,上海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s_296d474b9c294abbb6eee4cc344eab92.jpg

    △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横渡黄浦江进入市区

    早在5月25日凌晨,陈毅和华东局机关及部分接管干部,分乘汽车进入上海市区。为陈毅开车的司机叫吴军文,时年26岁,是个地道的上海人,对上海市区的街道很熟悉。他原是三野后勤司令部运输部干部大队副政治教导员兼副大队长,十几天前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前往司令部报到。当他来到司令部时,陈毅问他的第一句话是:“小鬼,你熟悉上海吗?”

    “报告首长,我是上海出身长大的,很熟悉!”吴军文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肯定地回答。

    原来,因为上海市内的道路太复杂,需要一位熟悉的同志为陈毅开车。为此,组织上调派吴军文当司机。他去报到时,照例身上还别着一把手枪。当他得知要为首长开车带路时,开心地说:“我还带着武器呢,卸去吧。”

    陈毅说:“不必了,这是非常时期。”

    s_b938cf1cdad14ee6b870464dfd93df4f.jpg

    △解放军从外白渡桥进入外滩

    天蒙蒙亮,吴军文领着陈毅等人的车队向上海进发。此行前后共八辆车,其中有美式中吉普,有些车上还架着机枪。车队从龙华方向进入市区,目的地在市中心的国际饭店附近。

    为严防敌特破坏,车队经过的道路都扫了雷,沿路还有荷枪实弹的战士护卫。吴军文驾驶陈毅坐的吉普车,作了第一辆“先锋车”。这在当时,还是相当危险的。有人说:“让我们走在前头吧。”下属们想以自己坐的车开道。但陈毅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说:“我坐第一辆车。”

    f62d4ee065304141bc4ff4cec74ac7c6.png

    △解放军进入市区

    进入市区后,陈毅问副秘书长周林:“接管市政府的队伍率先进驻哪里?”周林说:“进驻徐家汇交通大学,然后分头去接管。”

    雾薄雨细,入城的道路泥泞。陈毅和华东局其他领导以及地下党的几位负责人直驶沪西圣约翰大学。其他接管市政府的干部,则随车奔向沪西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入驻学校后,他们没占用师生员工的宿舍,而是住进二楼讲堂。随后,劳顿的众人躺在地板上休息。

    这就是市政府干部们入城的第一天。

    e71901c9b46a4db4a899d1872db759fd.jpg

    △庆祝上海解放,解放军经过跑马厅

    接管上海的进程总体上十分顺利,接收交替中未发生过重大事故。到1949年6月10日,国民党市府系统各机构的接收工作告一段落,前后仅用了两周时间。到7月底,全市各系统接管工作已基本完成,只花了约两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多起蓄意假冒接管事件。一些隐藏的特务、流氓地痞,不甘于失败,从事各种破坏。在解放初的几天里,上海街头突然冒出众多打着各式旗号的人,出现在政府机关和要害部门。

    仅在5月27日这一天,就发生6起国民党特务分子、散兵游勇假冒“人民解放军”,准备“接管”邑庙、蓬莱警察分局和长宁、徐汇区4个派出所的事件。同一天内,还出现国民党特务假冒“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队”、“华中行政办事处交际处”,闯进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宣布“接管”。

    另外,在《时事新报》报社,发现冒充“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先遣队”进行“接管”事件;在金融处办公室,发现有人手持一张以“新四军江南挺进总队”派令来冒名接管中央银行等等。不过,这些冒牌货当即被具有高度警惕的接管干部所识破,立刻缴下他们的派令和手枪。

    s_e7684752b8124baaad957d00465bef43.jpg

    △年轻姑娘将彩花佩在解放军头上

    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解放军,对假冒接管等破坏活动,开展严厉打击。上海人民保安队指挥部统一向队员颁发臂章,配合解放军日夜巡逻。期间曾查获在苏州河一带冒用佩戴“中共地下军”、“中共城工部工作队”臂章的人,队员们立即将他们押往军管会处理。

    s_861458e189a142e88b00c8048d3ce705.jpg

    △5月30日在大光明电影院召开上海解放暨五卅大会

    原驻守造币厂的国民党军队打着“新四军淞沪游击队”的招牌,劫走大批银元,很快被人民保安队发现并截获。还有冒充“东北民主联军驻沪办事处”代表的坏人,携枪前往中纺公司所属的沪西第三纺织机械厂“接收”,被人民保安队识破,缴获武器后扭送军管会审查处理。在解放之初,全市缴获各种非法组织的臂章和袖章近50种之多,令人咋舌。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