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是上海千百家商店中的普通一家,但又很特殊:它虽然开设日夜营业于1968年那个无序的年代,但员工王裕熙等坚守着有序的商业准则,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它身处闹市,距南京路、人民广场一步之遥,其名声远扬,已不仅在商业领域,也不仅在全市范围。
以前晚上要想买点东西
无论多晚
踏着自行车去星火日夜商店
准能如愿以偿
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
星火日夜商店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给予了他们温暖的陪伴
几十年来
商店职工在王裕熙带领下
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
擦亮了“星火”这盏不灭的明灯
由此
王裕熙
9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4次被评为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的商店一般早上八九点开始营业,晚上五六点上门板打烊。许多早出晚归的市民需要买东西,则赶不上这段营业时间。“太阳三尺高,排门还关牢;太阳没下山,东西买不到”。当时,上班族为购物伤透了脑筋。
△前来购物的市民很多
“起初,我们发现夜间有很多从郊区拉着拖车送菜的农民坐在店门口歇脚。”王裕熙回忆,他与同事们商量能否延长营业时间,实施24小时服务,让这些农民兄弟能进店里喝口热茶、洗洗脸。
作为一班班长的王裕熙,探访了毗邻商店的鸿福里,挨家挨户地征集居民对日夜营业的意见。“你们是常开下去,还是装装样子开一段辰光?”居民们心存疑虑。“只要我们坚持下去,24小时营业一定撑得牢。”王裕熙回答。
△“国营星火日夜24小时服务食品商店”挂牌
1968年9月26日,几位“老星火”聚在一起决定“扔掉排门板”、“夜夜不打烊”,拉开了当时上海唯一一家24小时开门迎客“星火日夜食品商店”的序幕。想不到一直坚持至今,已有50多年光景。
王裕熙并不满足于此,他和同事们通过倾听顾客的心声,不断完善便民措施。在代卖邮票以后,发现顾客们投递信件需要去较远的邮筒,王裕熙随即与邮局商量,要求在店里设置邮筒。
起先,店里用简易的纸箱代替邮筒,不料里面的信件塞满,邮递员一天要上门好几次。经过王裕熙多次联系,终于在店门口设置了邮筒。
△“星火”是全国首家24小时营业食品商店
夜间,送菜的农民进店歇脚、聊天,爱喝一角钱一杯的可口牛奶。为了让顾客能够喝上热的牛奶,王裕熙在店门口设置了炉子,每天上夜班职工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炉火。
这一件件细微的事情,留下了王裕熙与同事们的辛劳足迹,同时也点燃了顾客们进店购物的热情,原本冷清的街面变得热闹起来。
“有急事找星火!”用现在的话说,“星火”商店成为了当时老百姓心中的“110”。“顾客有什么需求,我们就要克服最大的困难努力办到。”王裕熙说。
△1970年,王裕熙在柜台接待顾客
一天半夜,有位男同志急匆匆地来求购牛奶和鸡蛋。王裕熙询问后得知,是其小孩子误吞温度计里的水银,需用蛋清和牛奶急救。
由于店里尚无这两种食品,王裕熙赶忙骑车往牛奶公司取了两瓶牛奶,又到牛庄路菜场买了4个鸡蛋。但是当他赶回来时,这位男同志已经离开了。他又到处寻找,终于将牛奶和鸡蛋交到求助者的手中。此后,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沪剧《雪夜春风》,成了众人称道的佳话。
△提供送货到家服务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开办的初衷是“为人民服务”,王裕熙定下了“热情、周到、薄利、贴心”的服务宗旨。在他的工作中,“不务正业”是常事:为顾客记下首末班车时刻表,贴在商店公告栏中;走访附近店铺、商场,制作“问路指南”……这些点滴小事虽都不是他的工作职责,但在他看来,既然是服务,就应当到位,应当让来到店里的顾客都能顺心而归。
△80多岁的王裕熙向店里的年轻员工传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