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拿捏火候
面对老赖,“限高令”、网络曝光、网上追查、司法拘留是执行法官在实施强制执行时的主要反制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谈话应先抑后扬还是循循善诱?何时采取执行措施?用哪一招最有效?吴刚总能恰到好处地掌控办案节奏,找到较好的途径。
吴刚对被执行人宣布司法决定
有一次,吴刚遇到一“老赖”刘某乙,欠款上百万元,身背近20件有关执行案。经查,这人名下财产仅够其日常生活所需,无法顺利执行。吴刚发现,刘某乙的日常生活、娱乐支出超过其家庭财产账户余额甚多,总有朋友用现金“接济”。这显然是他在设法回避,抗拒法院执行。多次沟通无果后,吴刚决定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刘某乙采取司法拘留14天的强制措施,促使其尽快还款。
根据法律规定,司法拘留执行前后,执行法官都要对被拘留对象进行提审。吴刚回忆,第一次提审时,刘某乙不仅“赖相”依旧,私下里还颇为得意地对其他人扬言:两周后,我马上可以出去了。“这样的人懂一点法,往往自视过高。”吴刚当即泼出一盆“冷水”,浇灭了对方的嚣张气焰:“这只是作出的第一个司法拘留决定,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个案子,如果第二笔钱仍不还,将再次依法对你采取拘留14天的措施。”刘某乙非常惊讶,但很快又心情平复下来,面对吴刚的训诫默不作声。第二次拘留期满,吴刚又对其提审:“现在你的第二次司法拘留期限已满,如果你还是不想还,我们将依法对你的第三个案件采取相应的司法强制措施,你身上还负有十余个案子,相关法律后果需要你自己考虑清楚。”
刘某乙一听,立马慌了神。吴刚见火候差不多,他马上向吴刚借手机打电话,托朋友凑了80万元。后来,在吴刚监督下,他与各案申请人分别制定了分期还款协定,并如数还清了欠款。
用大数据织网破案
在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里找钱,一直是件难事。吴刚回忆,最初,执行法官接到案件的第一件事,就是跑一跑辖区内的四大银行分行。后来,法官可以拿着介绍信到银行查询,所得到的也仅限于被执行人在本省市的银行开户记录,账户很有可能没有钱,但必须时刻盯着,一旦有资金打进账户,就要用于执行。至于被执行人名下的车辆、股票、不动产等,还需要法官一个个跑到相关部门,逐一进行核实。
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被运用到执行工作中,特别是大数据系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了对被执行人财产的调查,对“老赖”的执行更具有“杀伤力”。
吴刚在办公室
2010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点对点”网络查控机制,查询范围不仅有银行,还包含了工商、房产、证券、公安人口信息等。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当年10月,上海高院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市首批979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总对总”查控体系问世。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执行法官足不出户便能冻结或扣划“老赖”存款,执行威慑力开始显现。很快,公民名下的车辆情况也纳入查控系统范围内。
这些系统的推出,给执行法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追查脉络和渠道,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从最初一家一家跑银行,到建立“总对总”查控系统,而今执行法官只要轻轻松松点击鼠标,就能查到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及往来资金情况。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老赖们规避执行的手段也日趋多样。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刚认为,执行法官只有在实战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