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援藏军医周宜勇烈士:大爱之歌传唱雪域高原
2019-08-06 16:09:24 徐志凤 孙超慧

  • 青松翠柏掩映,西藏八宿县革命烈士陵园,“援藏勇士”——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心胸外科主治医师周宜勇烈士长眠于此。他用过硬的医疗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维系着民族团结的神圣纽带,谱写出一曲民族大爱的动人赞歌。

    464ac9d2b2474b659e2294dea4ea4d7b.jpg

    周宜勇

    1977年周宜勇出生于江苏泰兴,1995年9月高考入学入伍,2000年7月他从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分配至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心胸外科。周宜勇先后任医师、主治医师,参与完成了海训、抗震救灾、世博安保、援藏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一次。

    2bc51277e148411aa9d6407f9a005e3f.jpg

    周宜勇为藏族同胞看病

    2013年8月10日17时,周宜勇在抢救藏族群众巡诊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意外负伤,因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十分有限,虽经各方全力抢救,但因伤势严重,于当夜光荣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终年36岁。2014年8月1日,在八宿县革命烈士陵园,人们为周宜勇烈士立下了纪念碑。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它地处藏东,平均海拔4000米,空气氧饱和度只有平原地区的65%。置身这里,人会感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头晕、头痛、失眠等不适。碰到多雨季节,周围极易发生塌方、泥石流等险情。

    8994827aa2a34fe3b9ae32602c07a6a9.jpg

    周宜勇悉心为藏族同胞诊治

    作为医务工作者,周宜勇深知其中的危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2013年7月6日,周宜勇随医疗队到八宿县人民医院执行援建任务。第二天他就胸闷气短、心跳加快、高烧不退。院领导建议他调整休养,但周宜勇仍坚持背着氧气瓶、插着氧气管全身心投入工作。7月27日凌晨两点,闻讯三名毒菌中毒的藏族重症患者,周宜勇二话没说跳下床,即刻赶到医院实施抢救,硬是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

    周宜勇每天不是在医院坐诊问诊,就是去群众家中出诊巡诊,忙得没空联系家人。直到7月30日,他才通过网络视频和远在上海的妻儿联系上。他乐呵呵地为妻儿唱起当地民歌《神奇的八宿》,可细心的妻子却发现了异样:丈夫耳朵上有道伤口。追问之下,周宜勇道出了实情:在一次赴吉达乡义诊时,100多农牧民从偏远地区慕名赶来,周宜勇从早忙到晚。临睡觉时,他感到耳朵有点疼,照镜子才发现,因为一天接连不断为患者测血压、听心肺,听诊器竟然把他耳朵夹破了。

    s_c905e445cc3643b3a956751bcb5ddfb8.jpg

    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援藏医疗队义无反顾踏上征途

    对当地的恶劣环境,周宜勇是了解的,但他知道,越是缺医少药、条件艰苦的地方,就越需要他和战友们的帮助。援藏短短36天,周宜勇的足迹遍及全县14个乡镇中的11个,先后救治患者900余例。

    2013年8月10日,周宜勇在巴布村巡诊时,接诊一名呼吸困难、发热、神志恍惚的藏族妇女。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这名有感染性休克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转危为安。然而,就在这天傍晚,当身体极度疲倦的周宜勇从村里返回县医院时,不幸遭遇交通意外,生命定格在被喻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

    s_73298ba593e647e1934c35af7735fdba.jpg

    驻地武警官兵缅怀周宜勇烈士

    在医院里,周宜勇“拼命三郎”的劲头远近闻名。当年的病人李德高说,只要自己在23时之前按响床头铃,周宜勇一定会和护士同时出现在病人面前,不管是不是他值夜班。

    对周医生满腔热忱的付出,有些病人心存感激,想送锦旗表示谢意。周宜勇总是耐心劝阻:“你们治病花了这么多钱,还买什么锦旗?”患者黄炳其感激周宜勇,准备拿出一笔钱对他“意思意思”。周宜勇坚决不收,信封被一次次退回。不要锦旗、不要感谢信、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能用廉价药治好的病绝不开贵药,能为患者节省的绝不让他们花冤枉钱。

    s_6500329089ec4b3db01a9d4dabc814a2.jpg

    战友们缅怀周宜勇烈士

    得知周宜勇牺牲后,600余名当地群众自发聚集到八宿县人民医院,纷纷在“为周宜勇请功书”上按下红手印。82岁的卓嘎大妈代表村民把请功书送到县政府,深情地说:“周军医为我们藏族人民献出生命,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恩人!”

全部评论
  • 匿名用户 2021-04-27 09:23:24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