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靓在法国艺术节上表演了上海经典说唱《金陵塔》。为了让欧洲观众能了解、听懂绕口令,他特地去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了法语的绕口令,在现场露了两手,反响特别好。
“来来来,我们一起来,上海滩,垃圾分类,倡导环保新时尚……”不久前,上海首支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沪语版《新时尚新风尚》MV与市民见面。
陈靓(右一)
青年演员陈靓与学生侯添乐、新上海人Micheli为广泛宣传垃圾分类,一起用上海话唱起了这首公益歌曲。陈靓是上海滑稽界年轻演员,也是市民眼中的“老演员”了。他表示:“一名文艺工作者用接地气、冒热气的文艺方式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是承担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公益活动热心者
舞台上,陈靓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得观众笑声阵阵;在生活中,他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为了切实宣传好垃圾分类,陈靓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向黄浦区内擅长音乐的老师请教,共同创作了一首《垃圾分类一起来》的沪语歌。这首歌在网络上试播后,效果很好。
《新时尚新风尚》MV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沪语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陈靓做起了沪语普及推广工作。“我发现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听不懂上海话,会说上海话的很少了。”陈靓曾经去学校里上课,他有意让学生用上海话作自我介绍,结果对方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讲不清楚。
陈靓通过换位思考后,摸索到新的教育方法。他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题材、形式编写沪语儿歌、游戏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来,让孩子们在做游戏、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沪语。
对于初高中学生,他以小说故事的形式,结合宣传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去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沪语教育应该分阶段实施,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有获得感和满足感。”陈靓说。
近年来,他经常走进学校、办公楼,对学生和年轻白领普及沪语教育。他觉得沪语是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东西,应该把它好好传承下去。
三考剧团不移志
陈靓(左一)参演的贺岁喜剧《四大才子之真假唐伯虎》剧照
帅气的“陈靓同学”是市民眼中有名的“小滑稽”。他出生在上海城隍庙地区,从小对老城厢的一事一物很感兴趣,特别是城隍庙里的湖心亭、九曲桥是他小时候的乐园,对曲艺老艺人的“卖梨膏糖”、“小热昏”表演耳熟能详。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流行半导体收音机,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陈靓通过它,每天收听热门节目“滑稽王小毛”。当时听这档节目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滑稽戏,只是觉得很开心、很搞笑。久而久之,传统曲艺、滑稽戏在陈靓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13岁开始,陈靓利用课余时间进入黄永生说唱艺术学校学习。他刻苦勤奋,得到曲艺表演艺术家黄永生先生的辅导。他每周六都去艺术学校学习,经过三年,就喜欢上了滑稽戏这门艺术。
令陈靓最难忘的是他“三考剧团”的求艺经历。在艺术学校学习期间,陈靓和同学们在一次上海文联组织的元宵晚会上表演,台下坐着上海曲艺界、文艺界的前辈,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大舞台。
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首部原创大戏《舌尖上的诱惑》,陈靓(左二)在剧中扮演食药监局执法大队队长陈光明
16岁的那年,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在社会上招收青年演员,黄永生先生对陈靓说,“你学了三年,基础也不错,可以去考一下。”陈靓在考试现场,当着王汝刚的面进行了才艺表演,看到王汝刚点点头,陈靓心中暗想:“这一次希望应该很大了吧。”但结果是陈靓没能如愿。王汝刚对他说:“虽然你表演得不错,但是进剧团还是有困难的。你现在只有初中毕业,新的时代对演员的文化素质要求更高。”
陈靓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并与王汝刚约定,用大学文凭换取进入正规剧团的资格。大学毕业后,陈靓用毕业证书换取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工作证。在王汝刚等老师的指导下,陈靓虚心学习,演艺进步很快,尤其在说唱艺术方面,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扎实的基本功,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新生代滑稽演员之一。
陈靓出席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这些年来,陈靓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第八届上海文化新人称号等奖项。这些荣誉给予了陈靓更多的创作信心和动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新,用更优秀的作品来歌唱新时代。
陈靓向记者透露,逛菜市场是他一直以来的小爱好,每去一个地方演出或者旅游,他都要到当地的农贸市场走一走,去体验当地人最真实的人情风貌、社会风俗。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细节可以带给他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