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架大坝截洪流,图中持喇叭者为魏殿举,刘士斌摄
那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8月7日,长江干堤九江段4-5号闸口,经不住浸泡冲刷,大堤被撕开近60米的大豁口,洪水滔滔直奔九江城区。九江城危在旦夕,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大动脉受到威胁,全国上下为之震惊。
红军团驻地在浙江杭州,与九江远隔千里,一般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经过军师两级机关历练的魏殿举,总是把部队建设放在全局中来思考。
连日来,他要么钉在值班室,要么盯在荧屏上,并要求各个营连做好奉命跨省驰援的准备。不出所料,决堤的当晚,他就接到赴九江抢险的预先号令。
生命之堤,刘士斌摄
虽然面临经验欠缺,抢险救灾装备不足等困难,但魏殿举教育部队:困难面前有红军团,红军团面前无困难。部队边集结边动员,车辆边加油边装载,一切均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由于组织缜密,从下达命令到登车编队完毕,全团仅仅用了40分钟。部队一到九江,他和团长分别带一营、二营顶在最前面打主攻。
8月9日下午,官兵在决口东侧抢筑拦水围堰。当时江水急,漩涡大,百来斤重的麻包投入,打个圈就冲走了;推入半吨重的石块,也是泥牛入海不见踪影。情急之下,营连成立突击队,准备跳入江中,用人墙去堵湍急的江水。
魏殿举制止了这种鲁莽行为。他召开“阵前诸葛亮会”,大家分析,石料投下水被冲走,原因是份量太轻,关键是要增加它的份量。但这么大的石块不好找,也不好搬运。
他们想到了“化零为整”,把装料船停在离沉船一米远处,在船舷的一侧叠石为墙,听口令一起推入江中,上石压下石,抱团稳重心,官兵们叫它为“倒墙法”。
“倒墙法”运用后,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投料量,使堵漏的效率成倍提高。但随着围堰慢慢合龙,水流越来越急,又出现新问题。
这时,有位连长献计:为避免水冲石跑,就用铁笼把石块关进笼子里。魏殿举迅即命令工兵连,焊接装石料的铁笼。本着既增大体量又利于移动的原则,每个铁笼容量定为3个立方米。
官兵们先把空的铁笼放入水中,用粗麻绳把它与沉船连接固定,再集中力量向铁笼里投掷石料、砂包,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围堰缺口缩小,大家又改变办法:麻绳不行,用换钢管连接!单个不行,把所有铁笼串联起来,并成连排铁笼!将6个空铁笼抛向龙口,铁笼与铁笼之间用钢管锁扣串连,使之相互牵制。
铁笼基本稳固后,官兵们跳入水中,手搬脚踩,用装满砂石和稻谷的麻包,把水中的铁笼填满。在大堤上的水利专家连连称赞:“90年代的军人,既有‘两不怕’精神,还有科学头脑!”
魏殿举在抗洪抢险现场 周建辉摄
在最为艰难的六昼夜堵口中,魏殿举没有吃过一次热饭,几乎没有合过眼。连日的烈日烤晒和洪水浸泡,使他的脸上、手上、身上的皮蜕得斑斑点点,嘴唇口腔多处溃烂,脚肿得连鞋子都难穿上。
他嗓子喊哑了,改用手势指挥;困了,抹点风油精;中暑了,喝两瓶藿香正气水。他两次因劳累过度差点晕倒在大堤上,每次都是咬紧牙关坚持不倒下去。
12日,主堤决口合龙的决战打响。洪水拼命发起反击。此时如一不小心被卷入水中,不被淹死、摔死,也会被密布的钢桩穿透身体。到龙口还剩6米时,水流和压力达到空前的程度,七八厘米粗的钢管被拉成“弓”形,连接主堤决口的钢架被冲得“嘎嘎”作响。
眼看堤坝有被冲垮的危险,魏殿举挑选了6名干部担任观察员和救生员,点将34名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然后大吼一声:“跟我来!”和团长一起率先跳入激流。实现了“人在堤在、严防死守”的铮铮誓言,圆满完成了任务。
魏殿举(左)和曾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的程关生少将并肩在抗洪一线
红军团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魏殿举荣立个人二等功,出席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