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忠平日里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但一讲到学生,他的脸上便露出了笑容。从事体育事业46年,他从运动员到教练、从技巧项目到蹦床项目,四十多年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为鲜花与掌声,但求不辜负每一个孩子。
年轻时的张宪忠
在体育生涯的最初,张宪忠并不是训练蹦床运动的,他是一名专业技巧运动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技巧”这个独立的体育运动项目仍比较陌生,其实,技巧与体操系出同门,中国技巧与中国体操有着同样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巧队经常作为国家外交的先行者,到访各个国家进行体育交流。
1973年,15岁的张宪忠加入了上海技巧队,成为了一名专业技巧运动员。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上,上海技巧队获得了团队冠军的优异成绩。除了获得团队冠军,初出茅庐的张宪忠和队友王依还共同斩获了技巧项目的混双亚军。1985年退役后,张宪忠在黄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担任技巧运动教练,为上海体育事业培养、输送人才。
1998年,国际技巧联合会与国际体操联合会合并,国家体操管理中心设立了技巧蹦床部。为了与国际接轨,上海蹦床队于1998年正式成立,原技巧中的单跳项目被纳入到蹦床项目中,从那时起,张宪忠开始专注于蹦床运动的教练工作。蹦床(Trampoline)是一项运动员利用从蹦床反弹中表现杂技技巧的竞技运动,有“空中芭蕾”之称。
张宪忠(右)指导技巧训练
同事们对张宪忠的评价是“工作积极、责任心强”,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自身实践,张宪忠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训练、培养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方法,概况来讲便是“玩乐中培养兴趣、兴趣上提高技术、训练中加强保护、心理上加以疏导”。
从教30多年,他先后向上海市蹦床队输送40多名优秀运动员苗子。他培养的运动员曾获3项亚洲冠军和多项全国冠军,有3名运动员分别在2011年、2013年获得蹦床世界锦标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季军。2014年,他被评为黄浦区“拔尖人才”。
2018年10月,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的蹦床比赛(青年少组),黄浦区代表团夺得了4枚金牌。张宪忠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份笑容是他默默耕耘30多年的写照。
2018年10月,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的蹦床比赛(青年少组),黄浦区代表团夺得了4枚金牌
“蹦床运动挑选苗子的时候讲究孩子的活络、灵敏、胆子大,一般都要从幼儿园开始选材。” 对于孩子的天赋和灵气,张宪忠始终相信“强逼是出不来的,唯有尊重和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越骂,孩子越觉得有压力,越是做不好。不如更多地给予鼓励,今天有进步了,明天再进步一点点好吗?”
体育训练不仅能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铺就一条道路,还能够锻炼身体、磨砺孩子的意志,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有益处的。“和家长在目标上达成一致了,就能够齐心协力地往目标去努力。”
相比国家队教练、一线教练在奥运会、全运会上金榜题名,在基层进行青少年训练的教练更多是默默无闻的付出,毕竟,能够出成绩的远动员只是极少数。“我的想法很简单,因材施教,为有潜质的孩子打好基础,为区里、市里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后备人才,他们出成绩了,我也为他们高兴。”
张宪忠手把手地传授并辅导小运动员的每个动作要领
“如果最近学习成绩不好,就算是孩子自己愿意来训练,我也会拒绝,等成绩提高了,才能回来继续训练。无论是否出成绩,都要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对他们的将来负责。”张宪忠谈得更多的,不是比赛如何出成绩,而是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他说:“最揪心的就是孩子受了伤,每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常常在夜里都会辗转睡不着觉。”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张宪忠总是第一时间亲自送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一刻都不能耽误。很多家长正是被张宪忠的真诚和用心所打动,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认定了“孩子跟着张教练,一定能成器。”
张宪忠把参加训练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依然视他为自己的家人,这一份源自体育的情谊常在、精神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