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红色地图|建党大业在这里迈出第一步!
2019-06-28 08:37:35 宋梅 宗哲麟 区委党史研究室 孙超慧
  • 中共一大会址、团中央机关旧址、黄浦剧场、南京东路绮云阁……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在区,同时也是共青团的发源地、国歌的唱响地、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的升起地,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衬托出黄浦城区的鲜明底色。

    在“七一”建党纪念日来临之际,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即日起,“阿拉黄浦”和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推出“黄浦红色地图”专栏,为读者持续呈现黄浦红色地图以及曾经发生在那里的革命历史、革命先烈的故事。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建党大业在这里迈出第一步

    b43516c3e69b443da5d976fdc9b43f65.jpg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环龙路老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黄浦区南昌路100弄(原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1920年初,陈独秀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迫害,从北京来到上海,寓居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随迁于此。

    1920年5月,作为建党的第一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老渔阳里2号成立,开展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决定成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组织,又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ddf0d031835240f091dbbbd153a74d1a.jpg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上海共产党组织成立后,通过创办报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等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组织工人工会,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发动工人运动;同时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的建立和发展培养青年干部。

    上海共产党组织还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s_160b2e42d02c4f74961e5072343e31ed.jpg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0年8月至1921年春,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联络和推动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6月,随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到来,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s_57e1839ec4fa4ea09c8c67fe39f4139c.jpg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该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二楼二底砖木结构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如今已纳入保护利用范围。


    又新印刷所旧址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这里诞生

    又新印刷所旧址位于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近100年前,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诞生于这间石库门房子里。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理论和实践纲领,1848年2月14日在伦敦首次发表单行本。1920年2月,上海《星期评论》周刊约请曾在日本留学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956c7d472a7d4473b5c78818d3ae2041.jpg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宅,凭借着一本日文版、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夜以继日地翻译。译稿完成后,《星期评论》却被迫停刊。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此书,因此在成裕里12号租下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机构——“又新印刷所”,寓意《大学》里的 “日日新,又日新”。

    8月,《共产党宣言》以“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面世,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半身坐像,水红底色,共56页。有意思的是,由于排字工的疏忽,书名被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初版共印了1000本,很快就赠售一空。9月份改正后再印1000本,并将水红底色改为蓝色。

    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给正在筹建的中国共产党下了一场及时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理论上和思想上作了积极的准备,成为当时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5690b9436034492d9f1a06b8e77460ab.jpg

    △又新印刷所旧址,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

    该址为址砖木结构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坐北朝南,如今已纳入保护利用范围。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成立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原霞飞路渔阳里)6号。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8名青年在这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青年团成立时期的基本工作是接近劳动群众和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等,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起,创办了上海机器工会、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后一度改为“工人游艺会”),编辑出版工运通俗刊物《劳动界》,深入工厂做社会调查等。

    为了掩护青年团的革命活动,更好地培养革命干部,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外国语学社。

    s_b5eefa7346954a2b96d5f9722270cd08.jpg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当时从全国各地来外国语学社学习的人数有五六十人。在这些青年中,多数人后赴苏俄学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外国语学社学生中发展了20多名团员,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汪寿华、彭述之、柯庆施、许之桢、王一飞、任作民、卜士奇、梁柏台、廖划平、傅大庆、周兆秋等人。

    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渔阳里6号成为团中央机关所在地。由于革命活动受到租界当局的注意,4月29日,渔阳里6号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5月,停止活动

    64b467ab0c3e40c6afe5849b95ae1c8c.jpg

    △团中央机关旧址,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

    该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年4月30日,历经了八个多月改造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重新向社会公众开放。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