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丨老战士刘石安回忆战上海——我们在“瓷器店里打老鼠”
2019-06-16 09:46:11 李先元 孙冲
  • 1949年5月12日,解放上海外围战打响,刘石安是第九兵团20军59师175团二营五连的一名战士。回忆七十年前的往事,他侃侃而谈。

    攻克火车站

    国民党当局自1948年就开始在上海构筑防御体系,扬言“比斯大林格勒还坚固33%”。

    1949年5月上旬,解放军第九、第十兵团的10个军接到解放上海的命令后,由太湖西北地区出发,向黄浦江两侧进攻,截断上海之敌海上逃路。1949年5月24日,下属60师178团受领了市区的作战任务。该团是20军主力团之一,战斗力强,文化素质高,作战机动灵活,执行纪律严格。更为特殊的是,该团是一支上海人民子弟兵,他们对上海市区情况熟悉。

    5月25日上午,178团接到上级通报,苏州河北岸有敌情,以北火车站为主及其附近有敌青年军驻守,企图负隅顽抗。团部下达作战命令:攻占北火车站,断敌退路,尔后分割包围各个歼敌。早上10时左右,团部发起对浙江路桥之敌猛烈攻击。

    过桥后,经过激战,178团终于占领了北火车站,切断了市内残敌的退路。尽管战事异常激烈,但解放军始终恪守着丹阳会议所确定的《入城守则》:攻击市区,绝对不准开炮,绝对不准爆破。为此付出了伤亡的代价,仅第20军参战部队中,有23000名指战员负伤,7612人在上海解放前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策反刘昌义

    5月25日,解放军攻占了苏州河以南,而有数万敌军在苏州河以北,从外白渡桥到造币厂桥沿线设置阵地,占据了制高点和一些仓库、大楼,企图固守。

    当日清晨,兼任沪西护厂大队长的田云樵(时任地下党策反委员会委员)找到第27军81师师政委罗维道。罗维道说:“敌人正依仗制高点用火力封锁桥面,而我们又不能使用重型武器。如果强攻硬冲,战士的伤亡太大,不知你们有无可利用的关系?”

    “知道对方守军的番号吗?”田云樵马上问道。

    “国民党第51军。”

    “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部队。”田云樵自告奋勇。田云樵立刻联系了进步人士、曾任国民党国防部少将的王仲民,商量策反方案,几经周折,王仲民终于走进了敌51军军部,出来接待的不是王秉钺,而是刘昌义。刘昌义时任国民党中将,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第51军代军长。他是国民党上海军界的最高领导。

    刘昌义与王仲民一同在西北军共过事。王仲民开门见山地说要找王秉钺军长。刘昌义答:“现在51军军长由我兼任”(其实,这时的王秉钺已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王仲民表达了劝降的意思。刘昌义再三考虑后说:“你是共产党派来的,但你不能代表共产党,我要自己跟共产党谈。”

    1949年5月25日下午4时,刘昌义带着副官及王仲民,来到解放军阵地,与27军军长聂凤智见面。刘昌义放下武器投诚,51军限时在指定地点集中。5月26日上午8时许,刘昌义部队开始从苏州河北岸向东北方向撤走,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接管这一地区。苏州河北岸终于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露宿南京路

     5月24日的上海,阴雨绵绵。九兵团第20军59师渡过黄浦江,从江南造船厂码头上岸,沿西藏南路一直打到西藏中路,晚上解放了南京东路、福州路一带。战斗暂告一段落,但战士们的作息成了问题。

    战士们进入城区后,没有人在市区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饭菜,也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再送到市区。为了不惊扰市民,夜晚南京东路上,蒙蒙细雨中,疲惫至极的战士,和衣抱枪,睡卧在马路两侧。

    住在附近的居民与路过的行人都看到了这难忘的一幕。南京路上,上海滩,曾驻扎过军阀军队、日本侵略者军队、国民党军队,却从未看到露宿街头的军队。他们秋毫无犯,不进市民的家门,睡在马路上,而且团长、师长也与普通战士一样。有一位民主人士在解放军入城的第二天早晨,打开窗户,看到睡在马路上的部队,不无感慨地说:蒋介石再也回不来了!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