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虽然高温的势头比上周稍稍有所减弱,但烈日当头,体感仍然十分闷热难耐。上午,记者来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黄浦区南车站路邮政支局,跟随邮递员汪明春,体验了一次邮递员的工作。
这才发现,每一份报纸、账单、挂号信及时送达的背后并不简单,都是邮递员们风雨无阻,用汗水和责任心践行着邮政普遍服务。
邮政普遍服务,既不同于快递,也区别于同属邮政系统的EMS,属于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挂号信、各类账单、报纸杂志等均通过这一服务实现投递。平日里打开信箱,看到各类账单、报纸如期出现,我们都未必意识到邮递员的存在。
6:30就开始了投递前的准备工作
上午9:00,记者如约来到南车站路支局的分拣大厅。此时,投递前的分拣工作正有序进行。
南车站路支局局长陈亮告诉记者,投递工作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第一次以早上发行的报刊和已抵达支局的信函为主,一般6:30开始分拣,10:00左右出发投递,12:30左右完成任务;下午的投递以晚报和日间抵达的信函为主,一般14:30开始分拣,工作流程和上午类似。
记者了解到,在南车站路支局,每天有2.4万份报纸以及大量杂志、挂号信、账单,经由27位一线邮递员送到辖区各单位和6万多户居民的信箱或手中。
在陈亮的指引下,记者在投递班小户投递组第四班找到了汪明春。汪明春告诉记者,他面前那长长一溜报纸约有1千多叠,在随后的投递过程中,每一叠都将进入同一个信箱。因每户居民订阅的种类不同,每一叠报纸的厚薄也不一样,他均已按照投递路线进行了整理和排列。
启动邮政专用助动车,开始投递
上午10:00,汪明春把投递任务分四大摞捆扎好,放入一个蓝色的大框并牢牢固定在邮政专用助动车后架上。投递工作正式开始。
首先,记者跟随汪明春来到了半淞园路街道车中居民区。在某号居民楼前停车后,他取出该栋居民楼需要投递的账单和报纸,一边以娴熟的手法和惊人的速度将报纸、账单塞进相应的信箱,一边说:“经常有居民反映报纸被别人拿走了,所以放报纸时要尽量往里、往底部放。”
随后,他从邮递包中掏出一叠挂号信,用手机联系上了最上面这份挂号信的收件人:“你好,是严某么?这里有一封您的挂号信,是新版的社保卡,您在家么?好的,请稍等,我现在就上来。”
汪明春一边带着记者上楼一边说:“现在是新版社保卡集中换发时间,此类的挂号信会多一些,上午就有18份需要客户签收。”到了五楼敲开501的房门,里面的住户却坚持说没有社保卡需要签收。
经过再次致电确认,原来严某是该住户的亲戚,且未提前告知该住户原委才造成了此次“拒收”。
用汪明春的手机和严某进行通话后,该住户最终签字收下了这封挂号信。汪明春说,在投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遇到收件人不在家,二次或者三次上门也是常有的。
有爱心的邮递员
在某栋居民楼投递报纸时,记者看到,有一户居民的报纸,汪明春并未放入信箱内,而是直接送进了收件人的家。原来,这份报纸的收报人是77岁的残疾孤老谢阿姨。
汪明春说,谢阿姨腿脚不便,把报纸送到她的手里耽误不了多少时间。谢阿姨却说:“小汪是个很有爱心的邮递员,不仅每天把报纸送进门,还常常帮我把垃圾带出去扔掉。”
这样的情况不止一家。在瞿溪新村投递时,80岁的张爷爷感动地说:“我订的报纸很多,小汪每天上下午各给我送一次,近几个月,我见小汪的次数比见自己儿子还多呢。”
记者了解到,张爷爷的报纸以前也是进邮箱的,但是前几个月,他不慎摔伤,汪明春就开始了为张爷爷提供送报进门的暖心服务。
当问及如何得知谢阿姨和张爷叔的特殊状况时,汪明春用自带的毛巾抹了把汗,腼腆地说:“我负责的范围里老年人很多,他们大多通过我订阅报纸,所以利用和他们面对面的机会,我会特意留意他们的家庭和身体状况,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方便。”
顶着烈日走街串巷两个多小时,汪明春顺利完成了上午的投递任务。
记者发现,汪明春的效率大多体现在手速和上楼速度上,助动车开动后速度不快且平稳。他说,交通规则一定要遵守,既为了路人和自己的安全,也能够保障报纸和信函及时送达。
希望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
从事邮递员工作近7年,记者很想知道小汪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汪明春想了很久才说:“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汪明春曾经多次遇到小区门卫把邮政专用助动车和送快递、送外卖的助动车一视同仁,不允许他把车开入小区。他只好把挂号信等重要物品放入邮递包背在身上,徒手把报纸抱到居民楼前,一次次步行往返,造成了时间和体力上的极大消耗。
对此,陈亮局长表示,虽然根据国家《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采取按址投递,住宅小区管理单位等应当为邮政企业投递邮件提供便利,不得拒绝邮政投递人员以及邮政车辆的进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支局多次上门和这些小区的管理单位进行沟通,目前仍然有不少邮递员遇到和汪明春相似的情况。
为此,陈亮呼吁,希望这些住宅小区相关管理单位在加强各项管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邮政法》的相关规定,给邮递员们多一些理解,为邮路畅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