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收音机、海鸥相机……这些与南京路相关的记忆是谁的设计
2019-07-20 09:03:10 澎湃新闻 孙冲

  • 红灯牌收音机、海鸥牌相机、大白兔奶糖铁盒装……这些都是谁的设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外的艺术亭台举行的展览“谁的设计·上海风景南京路”除了呈现这些几十年前让人耳熟能详的与南京路有关的名牌,更追问其间的设计。

    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自195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 如今上历博所在地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则位于南京西路成都路口,而“上海风景南京路”中所涉及的正是20世纪60-8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以及当时与南京路有关的、上海的生活设计品。

    “艺术亭台”中的上海风景

    1980年代中期的南京路简图(蓝色为如今搬离了原来的位置,或已经歇业的店铺)

    南京路西起美丽园、东接外滩,是上海开埠以来最重要的商业街。在对照80年代商业位置呈现的“南京路简图”中,上海展览馆、凯司令食品店、上海电视台、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华侨商店、永安百货、王开照相馆等依旧在原址;而上海咖啡馆、新华电影院、新成游泳池、上海美术展览馆、翼风航模材料商店、上海杂技场、上海花鸟商店、上海图书馆、中国照相馆、王星记扇庄、老介福呢绒绸缎店、德大西餐社则搬离了原来的位置,甚至不复存在成为了记忆。同样成为记忆和历史的,还有展览中呈现的与这些地方有关的设计品。

    展览展出的一个1960年代出品的塑料花篮


    父辈的设计,涵盖父辈的共同记忆


    因为展览位于上海闹市,不时有路人推门而入,他们都会对展品产生一些共鸣。有一些年纪的看到展柜中海鸥203型号的照相机会感慨说,“这台相机当时要买100多块,我那时工资只有三十几块,只好去买201。”“上海咖啡馆这只罐头,我老早也是买过的。”而年轻一点的,则对大白兔奶糖、光明奶油雪糕、卷笔刀等更为亲切。

    姜庆共(左五)向参观者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策划者之一、上海风景工作室美术指导姜庆共生于1960年,此次展览的30件设计实物很多都是他的收藏,在他看来,有些展品和南京路有关,也带着他的个人记忆:

     “我小时候,收音机都属于奢侈品,就像现在组装电脑一样,那时的收音机也是家里人自己配零件组装。那时少年宫也有无线电教育的兴趣班,我很羡慕能去少年宫做收音机、做航模的小伙伴们。这些大概都是我小学时代的回忆。”

    红灯牌收音机,设计:佚名,约1970年代

    弹射式模型飞机材料,设计:佚名,翼风航模材料商店,约1980年代

    1960年代上海市人民杂技团说明书及1982年上海电视台的课程表

    1978年上海实用美术展览海报,设计:佚名,上海美术展览馆,1978年


    马利颜料、海鸥相机,商标变化见证历史


    展览的一盒水粉画颜料,勾起了很多人儿时学画的记忆:“我小时候就是用这个包装的马利颜料,但为什么这是上海牌?”

     “上海牌就是马利牌,今年马利百年了。” 姜庆共解释说,“70年代的时候,所有国字号都要变更名称不能使用过去的老牌子的名字,所以,马利就换成了上海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又变为马利牌。”同样,永生钢笔也是老牌子,永生笔厂前身为商务自来水笔厂,解放后改名为新华金笔厂。

    上海牌水粉颜料,设计:佚名;约1970年(左为上海咖啡店的咖啡罐)

    海鸥203照相机,设计:佚名,约1960年代

    葵花牌盒式收音机,设计:佚名,约1970年代


    从美工到设计师,“设计”应该隐退在生活的背后


    1944年出生的任美君在上海广告有限公司从事工艺美术、广告装潢等设计工作,有很多上海的经典设计出自她之手,对于这个小展览,她也是颇感兴趣。一张写着美术字的展品勾起了她的回忆:

     “我们过去没有电脑,美术字都是手写的,其他也都是手绘的。有时候从构思到完成中间有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不像现在用电脑。以前的平面设计也不像现在,请明星拍照片,过去彩色照片都是要钱。我们自己画设计稿,包括以前电影海报上的人,也是画的。”

    电影《牧马人》海报,设计:佚名,1982年

    展览展品


    对南京路的发掘,也是对当代上海品牌的再发现


    在父辈们的记忆中,“上海制造”是品质保证。过去上海产品几乎都是从南京路的商铺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这次展出的30件设计品中,有18件是从其他地方收回来的,尤其是一个大白兔奶糖铁盒子,是从乌鲁木齐收集而来。这盒1970年代被带去新疆的大白兔奶糖,糖早已不再,但盒子却作为甜蜜的记忆保留至今。这个盒子也从某种意义上还原了当时的上海产品和上海设计。

    光明牌大白兔奶糖,设计:佚名,冠生园食品厂,约1970年代

    和平饭店,标签,设计:佚名;约1980年代

    黄昏时分“上海风景”亮起的霓虹

    夏日“艺术亭台”倒映的阳光

    展览的30件展品中,目前都是“佚名”,这也就延伸出“谁的设计”的疑问,在5月open MUJI那场“谁的设计·父辈的设计”中,有观众提供了一些设计者的线索,上海风景工作室也在试图寻找他们,解开“谁的设计”之谜。“谁的设计·上海风景南京路”将持续至7月30日,而“谁的设计”的展览在未来将继续延伸。

    5月,open MUJI举行的“谁的设计·父辈的设计”展览现场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