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路26弄
是上海中心城区
千万条小弄堂中普通的一条
不知从何时起
这条位于瑞兴居民区内的小弄堂里
自然形成了一个露天菜场
▲重庆南路26弄菜场旧貌
菜场的出现
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因无人管理
导致弄堂环境脏乱差、噪音扰民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社区居民
近年来通过街道支持、居委引导、居民自治的形式,成立了自治团队,加强了菜场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得到了摊主的支持,也赢得了居民的认可。
2018年开始,在街道的支持下,对重庆南路26弄菜场进行了整体打造,旨在建设成为一个规范化的弄堂市场,将原本占道经营摊贩搬进室内。
在同济大学设计学院的巧心设计下,空间得到合理运用,菜品种类不减反增。通过改造,为居民营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买菜环境,让居民们切实享受到弄堂菜场带来的便利。
重庆南路26弄plus
在硬件更新的基础上,自治团队对项目也进行了深化,形成了“重庆南路26弄plus”项目。项目比以往更加注重社区居民自治的培育,改变以往主要由街道、居委层面提议,社区居民执行的工作模式,转变为由社区居民发现问题、协商提出解决措施,居委提供必要支撑的模式。
项目推进过程中,组织社区志愿者每天上午对弄堂进行巡逻,监督不文明现象。如今摊主已能做到自觉维护弄堂的环境,结束经营后会主动清理产生的垃圾。
为了表彰优秀的摊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项目每季度会组织自治团队成员、社区民情气象员对摊主进行打分,评选出“季度星”商铺进行表彰。
项目负责人,爱好书画的方耀军老师挥毫提笔,为每家店铺写下铺名,一个个具有海派文化、读来诙谐上口的店招牌被张贴于对应店面。“夫妻店”“阿五头”“尼南汇”等等,即点名了店铺的构成、店主的身份,甚至货品的来源,同时也体现了摊主与社区居民间日益融洽的关系。
2019年重庆南路26弄plus项目将继续深化,尝试引入竞争淘汰机制,设立摊主信箱,收集居民对摊主的意见,定期开展综合考评,淘汰群众不满意的摊贩。同时,项目还将设立志愿者服务队信箱,收集居民对项目开展的意见和想法,将项目做好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