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凌新村有7个业委会4个物业,该咋管?
2019-12-09 15:27:29 上观

  • 位于西藏南路上的西凌新村,从外表看起来与普通住宅小区没啥区别。但这个小区有个特殊性:尽管同在一个围墙内,小区却分为7个管理辖区,有7个业委会、4个物业公司。多头管理造成诸多治理矛盾,物业“自扫门前雪”,公共区域管理混乱,连最基本的停车管理制度等都无法获得达成一致。业主改变现状的呼声很高。

    去年以来,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以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在尊重业主意见的前提下,引导西凌新村启动了“联小建大”工作:在调整物业管理区域后,统一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今年9月,小区原有的6个业委会统一为1个业委会,业主高票选举出新一届业主委员会成员。新成立的业委会这两个月正忙着对小区公共事务进行调研,接下来就统一社区内的物业管理公司,改善小区环境面貌。


    从风光小区到“越住越差”,改变呼声高

     “公共区域的管理制度缺失,机动车乱停放现象严重但无有效措施,连最基本的停车管理制度都无法获得通过;小区出入管理不严,任何人或任何车辆都可以随意进入小区,导致安全隐患不断;楼道堆物没有应对措施,消防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无法有效贯彻,如就垃圾投放设施的摆放、安置等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更不用说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西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重蛟说。

    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多个物业管理区域。各业主大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自扫门前雪”,一些公共区域的治理问题始终难以根治;业主们对物业服务的要求不同,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服务上也存在不同的模式与服务标准等区别。居民区党总支曾尝试过与各业主委员会、各物业公司沟通,但“业委会及物业公司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利益,鲜少考虑整个社区的统一规划与发展”。


    党建引领下,“联与不联”顺应民意

    去年11月,在西凌新村零距离家园理事会上,街道宣布启动小区“联小建大”物业管理区域调整工作。街道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半淞园治理家园服务站”进行小区情况摸底等,做出“联小建大”可行性研究。服务站负责人陆应峰说,在对小区业主户数基本情况排摸后,我们主要配合街道分两步走:第一,了解业主是否愿意“联小建大”;第二,了解“联小建大”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街道多次组织召开了西凌新村社区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座谈会,对小区业主和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取得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街道领导多次召集各业主委员会成员开会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并带领街道自治办、管理办、房管办、治理家园服务站、居委、物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员实地察看小区情况,深入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指导。

    另一方面,征询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意见,了解到依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及《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西凌新村小区治理难题的解决具有法律依据、专业支撑及可操作性。

    “联小建大”,可行!居委会广泛进行宣传,让业主充分了解这些情况。今年3月,参与“联小建大”的六个业委会分别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六场业主大会最终以平均超过90%的同意率表决通过了西凌新村物业管理区域调整方案。

    六个小区业主大会向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提交《关于上海市黄浦区西凌二村小区物业管理区域调整的申请》等相关材料;不久就得到了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批复:同意将上述六个小区业主大会物业管理区域撤并调整为“西凌新村业主大会”物业管理区域。


    3500户业主、每户4张选票,选出业主所想

    今年9月,西凌新村小区业主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通过三大规约:《西凌新村小区车辆停放管理规定》、半淞园版《住户守则》、《西凌新村精细化管理方案》等文件,并选举产生第一届业主委员会成员等。

    街道党工委书记卢正说,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方向和路径。半淞园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及时回应居民需求,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提升居民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动居民区与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的融合互动,着力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