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获得老人们的认可也不难,除了为他们做好洗头、擦身等生活照护服务,照顾到他们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样重要。当感受到被尊重之后,老人们会更容易愿意接受来自‘外人’的照顾。”
今年31岁的刘晓荣来自河南安阳,是黄浦区一家居家护理服务机构的护理员,虽然从事长护险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到一年,在公司所有护理员中也是年龄最小的,但是却收获了所有服务老人的认可。在她看来,照顾老人除了要耐心、细致,还要发现并满足他们心理方面的需求。而她的这一心得,不仅来源于高校期间老年护理专业所学,更来源于选择专业前对家中长辈的照顾,以及毕业后长达6年的养老院工作经验。为了让服务的老人们过个舒心年,刘晓荣积极响应公司号召,把返乡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延后,选择春节期间留沪继续为老人们服务。
“庆幸节前决定留在上海”
回想留沪这一决定,刘晓荣感到庆幸,不仅为自己的工作不因居家隔离观察而断档,还为让信任自己的老人们疫情之下能够安心。刘晓荣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护理人员短缺是普遍现象,当时只考虑让老人们过个舒心年,把回老家的时间往后延,没想到春节之后疫情越来越严重,原本支持自己留沪的家人开始在视频通话时劝她“安全第一,要不然就不要做了”。
“好在公司不惜成本为我们提供充足的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头套、鞋套以及免洗消毒液、洗手液、测温器等防疫物品,对我们多次进行疫情知识和防控措施的培训,疫情防控升级后,为了同时减少护理员和老人们感染的风险,还减少了每个护理员服务的老人人数。”这一系列的防疫防控措施不仅让刘晓荣的家人慢慢放了心,还让继续接受服务老人们也慢慢安了心。
疫情期间,刘晓荣的工作包中需要带的物品更多了
根据公司防疫要求,刘晓荣除了每天早上通过手机小程序上传体温测量数据和图片,还会在小组微信群里上下午各汇报一次体温测量情况;进入老人家里之前,换上全新口罩、头套,穿好鞋套,把外套脱下放入背包后,对双手消毒并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入户后把背包放在玄关或者鞋架上,不再像平时那样带进老人的房间;为老人开展服务前,首先对其进行测温、询问是否出现相关症状;在服务过程中,使用到的指甲剪等工具,无论自带的还是老人家里的,还会一一用酒精消毒后再用。
“这样做虽然比平时繁琐,但却有益于老人健康和自身安全,所以我和同事们每次上门都会严格遵守公司上述防疫要求。即便如此,每次和老人接触还是能够感受他们很紧张。”刘晓荣还介绍说,为了缓解老人紧张和不安情绪,她和同事们会主动把上述流程详细告知老人,同时通过边服务边聊天,把最新疫情防控进展、科学防护方法等普及给老人,对老人们提到的不实谣言,及时澄清。
“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好一点,就是我的择业初心”
和刘晓荣交流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她大学期间最初选择的专业是英语,大二那年学校新开了老年护理,她毫不犹豫换了专业,并且毕业至今七年间从事的三份工作都与老年护理有关。对此,刘晓荣表示:“可能大多数人觉得老年护理工作又苦又累,而且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对我来说,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老人们的生活得更好一点,就是我的择业初心。”
刘晓荣的记忆回到高中时期。那时,她的外婆因病长期卧病在床,两小时翻一次身、四小时喂一次饭,每天擦身清洁、四天掏一次大便……为了同时照顾小家庭和外婆,刘晓荣的母亲和阿姨苦不堪言,而懂事的刘晓荣一有时间就会力所能及帮助母亲分担。后来,爷爷、奶奶也相继因健康状况不佳需要人手照顾,父辈们忙不过来,却始终请不到让老人满意的护工。而这些点滴让年少的刘晓荣逐渐萌生出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想法,向家人透露之后,得到了父辈们的一致支持。
刘晓荣还说,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这些年,看到老人们的生活因自己的劳动而舒适,就是最大的快乐,也是对自己努力工作的最大回报。
“了解老人心理需求,以及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90岁的王爷爷有脉管炎、易腿肿,喜欢烫毛巾擦身,但泡脚一定要温水;75岁的毛奶奶,洗澡时要用到四块毛巾,且所对应身体部位不同不能混用;86岁的巫爷爷是位聋哑人,一开始以为我没文化不愿与我直接交流,常常用手语向‘女儿’投诉,通过我慢慢揣测他的需求和学习手语,现在我们俩已经能通过文字手语聊天了……”说起服务过的老人,刘晓荣如数家珍。
基于刘晓荣的专业背景和多年服务经验,公司指派给她的老人大多高龄或照护级别较高。刘晓荣坦言,语言差距、文化背景都曾经给开展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她也表示,天下的爷爷奶奶都是一样的,除了把他们当作父母一样细致耐心照顾,满足他们被尊重的心理需求、牢记他们的生活习惯,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建立起与老人之间的信任,都大有帮助。
比如,刘晓荣发现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对来自“外人”的身体接触较为排斥。而印象中她感受到“被排斥”最厉害的那次来自86岁的胡奶奶。一次出院后,胡奶奶因为无法自理卧病在床。为了让母亲得到充分照料,除了同住的儿子,女儿也每天上门照顾,但长此以往,儿女的工作和小家庭怎么办?虽有不愿,胡奶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同意并申请了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根据评级,胡奶奶的照护级别为最高一级:六级,可以接受每周7次,每次一小时的照护服务。
然而,刘晓荣第一次上门服务就频吃“闭门羹”。当时,胡奶奶的女儿正在喂饭,刘晓荣请缨接手却被胡奶奶拒绝:“我自己用调羹吃”;用餐完毕,刘晓荣想用热毛巾给老人擦把脸,胡奶奶回以“毛巾拿过来,我自己擦。”一旁的女儿无奈地笑道:“怎么小刘一来,原来不能自己做的事,都可以自己来了呢。”
刘晓荣没有气馁,在仔细听胡奶奶的儿女介绍她的生活习惯时,注意到胡奶奶很喜欢洗澡,而且只要条件允许时每天都要洗,于是和胡奶奶商量:“胡奶奶,今天天气很好,我和您女儿一起帮您洗个澡吧。我会全程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的。”胡奶奶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而正是这一次洗澡,让胡奶奶打从心底里认可了刘晓荣。原来,胡奶奶的女儿由于力气小且缺乏给老人洗澡经验,无法在兼顾安全的同时让母亲洗得“尽兴”。而胡奶奶这次洗澡不仅畅快,而且平时自己洗澡都难以洗到的痒点,也一一被刘晓荣细心温柔照顾到。等到第二天再次上门,刘晓荣就收获了胡奶奶的热情欢迎:“小刘你来啦,快进来,快进来!”让胡奶奶的家人更为惊喜的是,在刘晓荣耐心引导下,胡奶奶改变了“生病就应该坐等别人照顾”的想法,通过一次次尝试“自己来”,不仅更精神了,行动也越来越利索了。
“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老年护理员的队伍中来”
“你怎么知道那些字母什么意思?”一次服务中,刘晓荣听到王奶奶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一个保健品的瓶子,吃力地向电话那头的儿子逐个念着瓶身上的字母。刘晓荣告诉王奶奶,她手上正拿着的是鱼油,桌子上的那2瓶分别综合维生素,以及加了维生素D的钙片。刘晓荣解释之后,王奶奶这才知道每天上门给她洗脚居然是一位大学生,不仅老年护理科班出身,还有过英语专业的学习经历,她说:“难怪总感觉你比之前的几位护理员更懂我。”
在一次次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刘晓荣日益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她说,尤其独生子女之间组成的家庭,除了工作和孩子,未来还要承担父辈四位老人的赡养和照顾,无论时间或精力,负担都很大,然而优秀且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依然非常紧缺。为此,除了自己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刘晓荣还呼吁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能够积极投身到养老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