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境外回国返沪人员人数不断增加,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目前最大挑战。淮海中路街道立即调整防控措施和防疫重点,强化从社区门到家门的最后一百米服务,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在社区一线构筑无形的防疫“堡垒群”。
组长:王振宇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
在街道发出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的号召后,王振宇作为街道机关干部里的年轻党员,第一时间向干部人事办报了名,并作为组长带领第一批组员带头冲锋陷阵。
3月23日晚上9点,王振宇和小组成员正在房间内开会,对白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预判晚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做好部署工作。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消息显示,马当小区有一名西班牙籍的女子,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了低热、咳嗽的症状。
收到消息后,王振宇第一时间跟组员说明了情况,并决定一人前往。他立刻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联系,相约半小时后共同前往该名居家隔离人员家中,进一步核实具体情况。
“我浑身没力气,有点干咳,自己测温度经常37度多,这些症状已经有5-6天了。”该西班牙籍女子反映道。王振宇听后立刻稳定她的情绪,并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沟通,当场决定把她送到最近的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发热门诊。
到达卢湾分院后,又被得知该情况处理不了,需要转院,于是,他们又奔波到了瑞金医院发热门诊。在三个小时的等待后,该女子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他第一时间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并将该女子送回家中,继续进行居家隔离。而此时已是凌晨2点。
“呼,还好是虚惊一场”,在短暂的精神放松后,他又接到通知,复兴苑隔离分流点有淮海中路街道的居民,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接送点。
承担机场分流对接值班以来,王振宇带领组员们已累计对接落实居家隔离65户118人,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签订居家隔离承诺书、门磁报警设备告知书、健康风险告知单174份。他说,进入新时代,虽然很少再有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我们青年同志的赤子之情、报国之心仍在。
组员:潘净娴
我只是奉献者中普通的一员!
“身为一名党员,在上级的号召下,我自愿加入接送境外及湖北人员回沪的工作小组。”在收到号召的第一时间,潘净娴就下定决心。
她把自己志愿报名的情况同家人说明,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在一线治病救人,但立足我的岗位和职业,愿意“冒险”一次。家人们都很担心,但是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
在没有顾虑之后,她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在到岗的24小时里,她接收了20位境外回沪人员,每一位都被安全地送到辖区内居家隔离。从隔离人员家中撤离的时候,小潘也遇见过一些避而远之的“冷眼相待”,她不动声色、毫无抱怨,她的心里只有一句,只要社区安全了,居民放心了,那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组员:吴昊
我是退役军人!我是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上门测量体温,还是预约登记口罩,吴昊总是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个,当然,在这次专项小组中也不例外。
测量体温,签订承诺书和健康告知书,在征得住户同意的情况下安装入户门 “技防” 装置——智能门磁。这是每一名居家隔离人员需要进行的流程。安装智能门磁后,住户一旦开门,工作人员就会在手机上接收到短信和电话提示,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及小区物业都可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24小时远程“云监督”。
对于这个智能门磁,大多数住户都表示认同,但是也不乏拒绝配合的居民,“这样的话,我的一举一动都在你们的监视之下,我都没有个人隐私了。”有一名住户显然对智能门磁的安装感到不满。“这也是为了您和其他居民的安全,现在这个关键时期,希望大家都克服一下,为您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在吴昊耐心地的劝解下,该居民终于理解了此举的良苦用心,并配合社区的日常隔离反馈工作。
组员:李盛炜
确保万无一失!
3月20日晚上8点,组长王振宇接到通知有人员要回到小区,并迅速在工作群里发布了相关信息,安排人员进驻点位。
隔离人员从区里专门的隔离检验点发车,他们在社区门口对接,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原来,区里通常用大巴车运送隔离人员,到达点位,就立刻前往下一个点位,中间不留空挡,避免不必要的传染风险。因此,李盛炜在社区门口进行了漫长的等待。
怀着忐忑的内心,居民终于到达了小区,在社区,民警和卫生中心的三方协同下,李盛炜优秀地完成了第一个护送任务。
他说:“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需要付出诸多的努力,从组织到安排,要确保每一步、每一环都万无一失。”
组员:王超
这是我应该做的!
3月21日,是入组的第二天,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王超就迎来了他的第一个挑战。当天共接收了四批次的境外回沪人员,从大早一直忙到凌晨两点,穿着隔离衣的身子已经湿透,戴着口罩的脸颊也印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说:“在我看来,只要能把回沪人员安全送到家里,多方配合下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居家隔离不外出,就是最大的成功。”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在上海,一条从入境到社区的管理闭环织得越来越实,在淮海,一条从社区到家门的百米小道也建造得越来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