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小局促的里弄老房,如何腾出“1平方米”装抽水马桶?
2020-06-10 10:06:14 上观新闻

  • 今年,全市启动了消灭“拎马桶”的攻坚战。通过加装抽水马桶等方式,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房屋进行无卫生设施改造。

    不过,对住在里弄房屋的居民而言,家里面积总共才几个平方米,要腾出1平方米装马桶,考验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所幸,上海有一群“梦想改造家”,不畏难题,立志在狭小局促的老房子中找出“1平方米”,让居民们圆一个“在家里用抽水马桶”的梦。

    第一招:腾挪大法

    空间有限,没有安装抽水马桶的位置,这几乎是所有“拎马桶”家庭的共同点。

    空间有限,没有安装抽水马桶的位置,这几乎是所有“拎马桶”家庭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每家房型各异,即便在这一家找出1平方米,到另一家也无法复制。

    作为“梦想改造家”的基层干部和施工队,没有以“没条件装”为借口退缩,而是选择了最麻烦但是效果最好的做法: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方案,用一个个创意破解各不相同的难题。这当中的关键一招,是用好腾挪大法。

    去年3月,黄浦区豫园街道提出为老房居民加装马桶,寿宁路46弄的独居老人周丽珠喜出望外,早早做了盘算:她家在一楼,房间外连着一间不规整的灶间,灶台和侧面墙壁之间有些空间,马桶装在这里最不影响现有布局。盼了又盼,施工人员上门测量后,却说空间太小装不下,周阿婆急得差点掉泪。

    施工方上海达圣建设工程公司经理张小峰再次上门查看,发现是灶台一角碍事。他干脆将灶台右侧直角切掉,改成圆弧状,“让”出来的10多厘米加上原有空间,刚好放进一个尺寸最小的抽水马桶。用上新马桶的周阿婆双眼湿润:“无论刮风下雨,不用倒马桶,不怕摔跤,心定了!”记者向她道别,走出十多米,仍听到老人远远地呼喊:“谢谢政府照顾独居老人!”

    灶台一角切掉,让周丽珠老人顺利用上抽水马桶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的久安里是旧式里弄房屋,74岁的吕秀春老人一直想装抽水马桶,无奈家里面积太小。上海丰骋建设公司经理施德福看到他家楼梯间有点空间,但碍于旁边有个固定水槽,不论马桶横着装还是竖着装,进出都极为不便。施德福灵机一动,将马桶转45度斜着装,对准楼梯和水槽间的空隙,刚好容一人如厕。

    第二招:巧排管道

    加装1个抽水马桶,就要新增1条排污管。为原本没有管道的老房子增设管道,如同为老人动手术,不仅要避免影响房屋结构,还要解决一个个物理难题:有些居民家地势低,排污管与市政管道相连,容易“倒翻水”;还有的干脆找不到排污出口……解决不了排管问题,就无法告别“拎马桶”。

    为原本没有管道的老房子增设管道,难度如同为老人动手术,更难的是做通左邻右舍的心理工作。老房隔音效果差,不少居民担心抽水马桶声和水流声影响生活;还有人觉得别人家的排污管从自家经过“晦气”。这些难题,都要“梦想改造家”悉心化解。

    叶剑苹老人84岁,住在黄浦区寿宁路一处里弄房屋的3楼。由于腿脚不便,每月要花100元请人倒马桶,仍不称心:“他们倒不干净,倒完只肯拿到2楼,我还要拎上来重新洗。”装马桶的消息传来,她第一个去申请。为了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施工队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做法:沿着公用楼梯向下排管,尽量远离邻居家的墙壁。

    沿着公用楼梯向下排管,尽量减少水流噪音

    叶剑苹老人家

    从记者调查来看,排污管大多采取直接出户、外墙走管的方式,以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些街道还要求施工队采用墙头开槽走暗管、管道包裹隔音棉等工艺,并运用雨篷等物件遮挡,尽量让居民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还有一些“疑难杂症”,需要社会单位伸出援手。

    黄浦区大林路19弄内共有4户人家,施工队安装马桶时发现,排污管从弄堂口向外找不到出口。如果从房屋后面走,一墙之隔的海文商务楼下面有出口,但要破墙挖路,商务楼会同意吗?老西门街道牌楼居民区书记李焘带着居民的渴望,登门拜访海文商务楼。说明原委,商务楼负责人爽快答应,宁可自己一时麻烦,也要帮居民圆梦。

    大林路19弄内居民

    大林路19弄

    如今,19弄居民都用上抽水马桶,他们特别提到,以前每逢下雨,弄堂就积水,家里也会进水。管道翻新后,遇到大雨天,也没出现积水。

    第三招:赢在细节

    装哪里,怎么装,管道怎么排……每个细节和居民商量多了,居民顾虑就少了。

    不少基层干部提及,在启动“1平方米马桶”工程时,曾遇到不少质疑声:“是不是形象工程”“是不是瞎折腾”……基层干部没有争辩,而是在一个个细节上下足功夫,慢慢改变了居民的态度。

    一些高龄老人、残疾人发现,装好的马桶旁特意增设了扶手,方便他们如厕起身,这是全市不少街道的“标配”。有些街道还根据居民实际情况,将门窗损坏、地板开裂、墙面脱落等小修小补项目也纳入改造,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部分材料由居民购买,工程队负责施工。这都极大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

    对于马桶的后续维保,政府也没有忘记。比如,不少街道对新装的马桶设置了保修期。一些居民提到,马桶装完有什么问题,只要拨打电话,施工人员随叫随到。为了进行验证,记者特意拨打了黄浦一支施工队电话,对方将记者误做居民,连续几天来电,提出要上门查看,直到确认没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造就了民心工程。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装了马桶的,没有说不好的。”这句有些绝对的话,是在强调:在加装马桶的前前后后,基层干部们的真心付出,已然赢得了居民的由衷认可。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