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鲁班路与鲁班庙
鲁班路北起徐家汇路,南至黄浦江边,全长约2公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中心城区以中山环路为界,鲁班路在中心城区边缘,知名度确实不高。
如今,地铁4号线设有鲁班路站,尤其上海世博会期间,鲁班路东临世博会浦西园区,从轨道交通进入世博会浦西园区者,一般在鲁班路站下车,再乘专车或步行进入世博会,其知名度大大提升。
南北高架路(重庆南路)
鲁班又作鲁般,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据说,折伞、锯子是他发明的,他还发明和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战车,其中包括攻城用的“云梯车”,所以,鲁班被公认为中国营造业的祖先。成语“班门弄斧”喻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班”即鲁班。望名生义,上海的鲁班路也许真的与鲁班有关。这里先介绍上海的几个供鲁班的神庙。
上海开埠后仅10年,外贸额就超过广州居全国之首,随着西洋船只改驶上海港,许多广州“红帮木匠”也向上海转移,到位于虹口港东侧黄浦江边的“老船坞”(上海最早的西洋船修造厂)工作,并在近“老船坞”的地方造了座鲁班庙,位于今虹口区东有恒路与梧州路转角,是“红帮木匠”同业公所,庙里供的是中国木业祖师爷一一公输子班。
鲁班姓氏为“公输氏”,名般,所以古代又尊称他为“公输子”或“输子”。所以也叫“公输子庙”、“输子庙”,沪方言“输”音“si”,与“狮”谐音,后被讹作“狮子庙”。
当木帆船被铁质火轮船替代时,上海的木匠们被所谓的“外国铜匠”替代,所以虹口的那座广东“红帮木匠”“输子庙”存在时间不长,以至于后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而据1922年版《上海指南》中记录,在“新北门内东辕门街硝皮弄”也有一“公输子庙”,这里是上海水木业公所机关所在地,这个鲁班殿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是以上海籍建筑同业为主建立的同业公所。
随着上海开埠后外地进入上海的建筑从业人员日渐增加,1867年,该公所实行改组,重新订立条规,成了各帮的建筑业同业公所,并集资重修鲁班殿,将原供于城隍庙“群忠祠”的鲁班像请进了鲁班殿。
鲁班路筑于1914年,鲁班路的名称也极有可能与这里曾有一鲁班庙有关,但详情尚未见史籍记载。
1897年,上海营造业巨擘杨斯盛联络上海建筑业精英和上海绅士,将原“水木业公所”改组为“水木工业公所”,仍设在鲁班殿内。
由于外帮营造商在这个公所里地位很低,于是脱离公所,自立门户。约1911年,浙江宁波帮的营造商另行自建,这一宁波帮水木公所建在原关山东公所的地基上。
“关山东公所”是指包括“闯关东”的山东籍人和山东本土旅沪人士的同乡会馆,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同乡会馆。旅沪山东人兴建“山东会馆”,确定了原关山东公所五十多亩土地的位置,并树立了界石,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黄陂南路与重庆中路之间,太仓路两侧的地方。
1922年版《上海指南》中记:
水木公所。打铁浜(贝勒路西)。
“贝勒路”即今黄陂南路,“打铁浜”相当于今太仓路,由此可见,这个宁波帮水木公所以及鲁班殿应该在今黄陂南路以西的太仓路上,不过,已经很难确定它的正确位置了。
中国的建筑业尊鲁班为“祖师爷”,而鲁班是鲁国人,即今天的山东人,山东人也尊鲁班为“先祖”。就如世界许多城市有许多以华人集中居住形成的“唐人街”一样,历史上,进入上海的外邦人也往往集中居住在其“会馆”附近,形成了以某一地方人集中居住的区域,直到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今重庆南路自忠路、以及鲁班路一带就是山东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